地黄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杂谈又遇重阳节
TUhjnbcbe - 2023/3/23 21:35:00

国人对节日是相当看重的,我亦如是。明天就是重阳节了,虽然对重阳节也有些了解,但为了慎重,还是很认真地查了一些关于重阳节的资料。

据说,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我认为没有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沿袭至唐代,文化高度发达,包括重阳节在内的诸多传统节日习俗基本揉合定型,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诗词歌赋是社会现象最生动的表征,从存留的诗词歌赋来看,自古而今,绝大部分重阳节是在唐诗里度过的。

这里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季秋庆丰收,二是丰收谢洪恩。丰收不忘本是其主旨思想。不忘本就要祭天祭地祭祖宗,就要登高望沃野、摆酒谢祖恩。如此重要的活动,对崇尚易经八卦的先民来说,必然要选一个好日子。

“一元肇始,九九归真,万象更新”。九为阳,大也,极也,说白了就是好、吉祥。九九重阳,自然是好上加好,好到不能再好。于是便在这一天,杀猪宰羊,大摆宴席,吃喝一顿。酒罢,登高一览,好不快哉。当然,仪式感是要有的,吃喝前一定要先敬天地、祭祖宗,戴菊花、插茱萸,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汉代“以孝治天下”,不但把《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还创立了“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把遵守、践行孝道与求爵取禄联系起来,成为孝道社会化过程中最强劲的动力,并被历朝历代推崇。九为久也,有长长久久、福寿绵长的意思,对于重阳节这一重要的节日,拜神求寿必然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古人是很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金秋九月,天高气爽。九月是个好季节,一来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二来又照顾了道教传说中“乘清气而升天”的成仙愿望;三来保留了先祖为“大火”(心宿二)退隐送行的古俗遗痕。

重阳节与其他古老传统节日一样,均源自上古时期的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的社会活动,并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祗敬感德、礼乐文明等深邃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历史的递进、演变,重阳节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感,并被赋予不同的称谓,如祭祖节、登高节、敬老节等,但无一例外地保留了其最朴素、最本真的含义,同时以“晒秋”、“登高”、“放纸鸢”、“佩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更健康的形式传承下来。

我所以说没有以后,是片面地认为:如今的重阳节已远没有过去隆重了,甚至远没有那些千奇百怪的洋节来的热烈,更多地停留在精神层面上。没有形式支撑的精神是虚幻的,很难久长。当然,不排除敬老已成为一种自觉和常态化的风尚。民以食为天,庆丰收是必然的,这是重阳节从形式上、本质上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

我了解重阳,来自两首诗,一首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首是开国领袖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阳》。

读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人充满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惆怅,“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悲伤,一读欲零还住,二读怆然泪下,知亲情不可待。

读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阳》,让人充满了“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花分外香”的斗志,“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期望,一读山高海阔,二读斗志昂扬,知人生不可负。

人生四十而不惑。四十岁以前,我读重阳而不过重阳,不知其重阳之真正含义,远游只为辞青,登高只为赏菊,捧腹高座,贪欢宴饮,不知父母之年已高;四十岁以后,我过重阳而不读重阳,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男人:父亲、姑父、伯父相继离我而去,让我远游而感“辞青”之悲,赏菊而伤木兰之坠,贪欢饮宴无呵斥,捧腹高座无家翁,才知不惑之孤苦。

诚如我们这一代人,已不是“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无奈,而是“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无语了。

还是读读老人家的诗吧: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不如共落霞而舞,并孤鹜齐飞,偕一缕秋风,远游看江水滔滔,登高望麦浪滚滚,岂不快哉!

1
查看完整版本: 杂谈又遇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