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8号),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有项入选(新列入项,扩展项)。绍兴市申报的传统医药类项目“绍派伤寒”和民俗类项目“绍兴舜王庙会”入选代表性项目名录,至此,绍兴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6项。
附:绍派伤寒简介
绍兴地处江南,是一个多雨、潮湿、温热的地方,绍兴人多嗜食酒茶容易助湿化热。所以绍兴医家们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发现就算是伤寒病症也多是夹湿的,在大量的临床诊治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用药规律和诊病特点。
“绍派伤寒”发端于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伤寒典》,形成于清代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序曰:“吾绍伤寒有专科,名曰绍派。”后人尊其为鼻祖。年,俞根初将《通俗伤寒论》手稿授予何秀山,何秀山给原稿加按语,使其说理更透应用更便。
“绍派伤寒”历史悠久、脉络清晰,医灯传焰、人才辈出,地域特色浓厚,实用性强,相关医家撰写的中医专著纷呈。其诊断方法独特,用药特色鲜明,还发明了一些特殊的炮制方法,创新了中医外感病理论,丰富了“四诊”内容,影响深远,是中华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至今仍发挥着治病救人、服务社会的巨大作用。
绍派伤寒代表医家张景岳、俞根初画像,何廉臣、曹炳章、徐荣斋像
《景岳全书·伤寒典》、《通俗伤寒论》书影
绍派医家使用的特殊炮制药物:干姜捣拌五味子、莱菔子捣拌砂仁、鳖血炒柴胡、麻*捣拌熟地*。金斌/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