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医名家唐容川的经典治血四法
TUhjnbcbe - 2024/10/22 16:25:00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里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本文转自:南方PLUS▲唐容川(-),即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清代医学家、经方家,中西医汇通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唐容川,清代医学家,著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于血证的论治有独到之处。说起中医的“血证”,大家可能感觉有些陌生,其实脑出血、眼底出血、咳血、便血……这些出血性疾病都属于血证范畴。有着“中西汇通第一人”之称的清末名医唐容川先生,对于治疗血证有着独特见解,他提出的“治血四法”,至今仍被奉为临床圭臬,现将其总结如下,以飨同仁。止血法止血是唐容川治疗血证第一法,其中充分贯彻了“治血先治气”的总原则。止血一法,继承了《内经》“急则治标”的原则。《血证论·卷二·吐血》指出:“血之原委,不暇究治,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在病因病机上,一方面他根据《内经》的气血相关理论,指出血证的发生均与气病有关,“其气冲和,则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气不止而血欲止,不可得矣”(《血证论·卷二·吐血》);另一方面,他还汲取了历代血证理论的内容。如朱丹溪“气有余便是火”(《金匮钩玄·火》),张介宾“血动之由,惟火惟气”(《景岳全书·血证》)等论述。治疗上,依据“治血以治冲为要,冲脉丽于阳明,治阳明即治冲”的思路,借鉴王肯堂治血“法当顺其气,气降则血归经”的主张(《证治准绳·杂病·诸血门·吐血》),提出止血一法应“独取阳明”,采用泻火降逆止血为主的治疗思路。血证虽以实热证居多,但唐容川指出,“十中一二(指虚证、寒证),为之医者不可不知也”。如失血证见“喘促昏愦,神气不续,六脉细微虚浮散数”之脱证,“独参汤救护其气,使气不脱,则血不奔矣”。若“阳不摄阴,阴血因而走溢”,治以“甘草干姜汤主之”(《血证论·卷二·吐血》),以阳和而阴血内守。若瘀血不行而血不止,则采用血府逐瘀汤。至于气随血脱的危证,便非血药可治,而当以独参汤急救。此外,因于伤风者,宜小柴胡汤加味;因瘟疫伏热发攻者,用犀角地黄汤。消瘀法消瘀法,是指祛除体内瘀滞之血的治法。早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张仲景采用下法(方用抵当汤)和攻法(方选桃仁承气汤),治疗因蓄血而形成的便血证或称瘀血证,首开祛瘀止血之先河。其后,历代治血重视消瘀,大都宗法张仲景之说。正是基于前人有关瘀血的观点,唐容川提出消瘀为治血第二大法,并以花蕊石散为通治瘀血之主方。在消瘀的同时,唐容川也十分重视审证求因和辨证施治。如属气血虚而血瘀者,采用圣愈汤加味;若属寒凝血滞者,则依据《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之法,方宗张仲景柏叶汤或合四物汤以柔药调之,或合泻心汤反佐之。同时,他还独创性地提出,治瘀血须“分别部居,直探巢穴”,即依据瘀血留着的部位及其表现的症状特征,分别采取针对性的治法。唐容川又以瘀血在经络脏腑间的病变,权衡其浅深轻重,分别其标本缓急,辨证论治。如气为血滞,聚而成瘀,以九气丸散气解血;“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血证论·卷五·瘀血》),胶结成瘀,用抵当汤、下瘀血汤之类,活血逐瘀。瘀血乘肺攻心,病势危笃,药贵神速,方能化险为夷。以上所言,乃消瘀法之大略。宁血法唐容川依据《内经》“急治其标,缓治其本”的原则,认为止血、消瘀虽已寓有宁血之义,但用药多峻猛,重在攻邪,属急则治标;宁血才是溯本求源,缓则治本之法。依据唐容川的观点,血证的发生,从根本而言,是由气血失和,冲气逆乱所致。即在病机上,唐容川根据《内经》“冲为气街”“冲为血海”与“仲景治血以治冲为要”之理论,认为气升血逆是血证的一大关键。唐容川认为,“吐既止,瘀既消……其血复潮动而吐者,乃血不安其经常”(《血证论·卷二·吐血》);而“血之所以不安者,皆由气之不安故也,宁气即是宁血”。至于宁气,唐容川首推和法,认为和法“为血证第一良法。表则和其肺气,里则和其肝气,而尤照顾脾肾之气”(《血证论·卷一·用药宜忌论》)。唐容川还认为,冲脉属肝,丽于阳明,其本在肾,用和法就是调肝和胃,治冲宁血。唐容川推崇小柴胡汤,认为其能够达表和里,通水津,撤邪火,升清降浊,左宜右有,加减得法,则尽其妙。或因相火怫郁,动血而吐蛔者,亦可用小柴胡汤加减,内调升降,外和出入,使气血和顺。补虚法在治血过程中,唐容川提出补虚为治血的收功之法,即用“封补滋养之法”,(《血证论·卷二·吐血》)以补其正,续其失。唐容川论补,又分五脏与阴阳。从阴阳而言,他根据朱丹溪之“阴血易亏而难成”及“阳常用余,阴常不足”之理论,认为补虚一法,当“补阳者十之二三,补阴者十之八九”(《血证论·卷二·吐血》),十分强调滋补阴血的重要性。在调治五脏之中,唐容川尤其重视补益肺、脾、肝三脏。他认为先补肺胃为要,且要先补肺。气能生血,气乃肺所主,故肺气虚弱,可引起血虚。若肺失宣发肃降,则血之生化乏源,同样也会导致血虚。他认为,吐血已止先要补肺,调养后天着重补脾,补血总要以补肝为要。他说:“未有吐血而不伤肺气者也。故初吐必治肺,已止尤先要补肺。”(《血证论·卷二·吐血》)。综观以上四法,均是围绕止血扶正这一目的而施用。四法之间,前后兼顾,互相关联,难以截然分开,止血往往兼用消瘀之药,消瘀又常寓有宁血之意,宁血又蕴有止血之用,补虚有时亦具有止血之功,临证当根据各种血证的不同情况而恰当运用。■郑重申明: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名家唐容川的经典治血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