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幼科鼻祖东平人钱乙和他的六味地黄丸
TUhjnbcbe - 2024/6/29 21:27:00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幼科冠绝一代,言不为过。其一生著作颇多,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小儿药证直诀》三卷。现仅存《小儿药证直诀》,其他书均已遗佚。

钱乙,字仲阳,宋代东平人(今山东省东平县人),生于公元年,卒于公元年,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钱氏治学,当初先以《颅囟方》而成名,行医儿科,曾治愈皇亲国威的小儿疾病,声誉卓著,被授予翰林医学士。医院丞,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钱乙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当时著名医家。

钱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他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小儿药证直诀》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六味地黄丸,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种中成药,有滋补肝肾的作用。本方始见于《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为钱乙首创。

有一次,钱乙和弟子阎孝忠正在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带了一个钱乙开得儿科方子来“讨教”。他略带嘲讽地问:“钱太医,按张仲景《金匮要略》八味丸,有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你这方子好象少开了两味药,大概是遗忘了吧?”钱乙笑了笑说:“没有忘。张仲景这个方子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足,我认为可以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益火的药,制成六味地黄丸,免得孩子吃了过于暴热而流鼻血,你看对吗?”这位大夫听了,连声道:“钱太医用药灵活,酌情变通,佩服佩服!”弟子阎孝忠赶紧把老师的话记载下来,后来编入《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就这样钱乙所创制的“六味地黄丸”流传下来,直到今天,仍广泛运用于临床。

据史料记载,宋徽宗患头晕症,太医以六味地黄丸治疗,徽宗服后不但不见好转,反而出现腹中冷痛,大便稀溏。太医于是延请六味地黄丸发明人钱乙前来会诊,听太医介绍病情后,钱乙对皇帝解释说:“熟地由生地炮制而来,熟地以滋补肾阴见长,生地性寒凉,能清热凉血,不能滋补肾阴。熟地炮制不好,寒凉之性不祛除,不能滋阴,反而重伤脾胃。因此,圣上才出现腹中冷痛,大便稀溏。但熟地也不能长时间蒸制,这样会湿气太重,影响脾胃。必须反复蒸制日晒,除掉蒸的水气方可既去寒凉,又不加重湿气。”果然,徽宗服用九蒸九制六味地黄丸后,眩晕症很快痊愈。由此,九蒸九制被列为六味地黄丸的御用标准。

到元、明、清时代,九蒸九制六味地黄丸一直被称为极品。民国时期,九蒸九制之法流落民间。但因其卓越疗效,历经纷纭战火终能绵延流传。

现代研究证明,熟地中的关键成分还原糖从一蒸一制到九蒸九制依次升高,而九次后含量反而下降。九蒸九制使六味地黄丸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全部析出,同时也保证了用药安全。

钱乙的一生,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专一为业,垂四十年”。业医者知道,古代医家称小儿科做哑科,认为治小儿病最难。因为小儿脉微难见,诊察时又多惊啼,靠脉诊难以辨证,这是一;小儿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无常,靠望诊了解病情也有困难,这是二;小儿不能言语,言语亦未足取信,凭问诊了解病情更难这是三;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用药稍有不当,就足使病情复杂化,这是四。因此,钱乙在行医过程中,也深感到小儿病难治。他说:“脉难以消息求,证不可言语取者,襁褓之婴,孩提之童,尤甚焉。”为了攻克这道难关,钱乙通过四十余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了小儿的生理特点,并逐步摸索出一整套诊治方法。钱乙在实践中认识到,小儿的生理特点:“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其病理特征:“易虚易产,易寒易热”。所以,要攻克小儿病这道难关,必须对小儿的生理、病理有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在诊断上,他主张从面部和眼部诊察小儿的五脏疾病,增加了“面上证”与“目内证”两种特殊的观察方法。比如,他认为面部“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可以从这几部分的颜色变化上判断孩子的病症。而观察眼内“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虛热。青者,肝热。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虛。”在处方用药方面,力戒妄攻、误下与峻补,主张“柔润”的原则。

钱乙自幼就“从吕君问医”,精勤好学,认真钻研《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特别是《神农本草经》,他“辨正阙误”,所下工夫很深。有人拿了不同的药请教他,他总是从“出生本末”到“物色名貌”的差别,详详细细地解答。事后一查本草书,果然“皆合”。此外,他把古今有关儿科资料一一采辑,加以研究。在钱乙之前,有关治小儿病的资料不多。据《史记》所载,扁鹊曾为小儿医,东汉卫汛著有《颅囟经》,惜已失传。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孙思邈的《千金方》,也有关于儿科病的记载。到宋初,有人托名古代师巫撰《颅囟经》二卷,谈到了小儿脉法,病证诊断和惊痫、疳痢、火丹(即丹毒)、杂证等的治疗方法。钱乙对这部书反复研究,深有启发,并用于临床,收到疗效。钱乙还借助于《颅囟经》的“小儿纯阳”之说的启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在张仲景总结的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适应小儿用的“五脏辨证”法。为中国小儿科医学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钱乙最初是以使用小儿科的《颅囟方》而出名的。他到京城里去为长公主的女儿治好了疾病,因此被授予翰林医官院中“医学”的官职(等级为从九品)。皇子得了抽风病,钱乙用“黄土汤”这个处方把他治好了。神宗皇帝召他去询问黄土治好这个疾病的原因,他回答说:“用土去克制水,就使水平复下来了,于是风也自然就止息了”。皇帝很高兴,把他提升为太医丞,赐给他饰金的鱼符和紫衣(四品官服)。从那以后,皇亲国戚和大官们每天都有人来邀请他去看病,没有一天是闲着的。

广亲大宅里有家皇族的小儿得了病,他诊断后说道:“这个病不用服药就能痊愈”。那个娃娃的弟弟在旁边,他就指着那小的说道:“这娃儿早晚间要得令人惊恐的暴病,但过了三天以后的下午就可以安然无恙了”。那家人很气愤,不答理他。第二天,那个小娃娃果然发起羊角风(一种痉挛症)来了,情势十分危急,便召钱乙去治疗,三天后就痊愈了。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面如火色,两眼直视,这是心、肝两脏都受到病邪侵犯的表现。之所以下午才能好,是因为病邪当令的时辰在那时应该变更。”(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曹儒峰通讯员王庆海报道)

1
查看完整版本: 幼科鼻祖东平人钱乙和他的六味地黄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