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蜀汉与季汉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三分天下“魏蜀吴”,蜀国就是刘备开创的王朝。
但是,稍微了解点历史的都知道,刘备称帝的时候,国号并不是所谓的“蜀”,而是“汉”。
刘备常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一直以“帝室之胄”的身份在东汉末年大捞好处,这才能先后入主荆州、益州,以兴复汉室为旗帜,也才有众多英才投奔。
公元年,“传闻汉帝见害”之后,刘备在成都称帝,建都成都,国号依旧沿用“汉”,改元“章武”。
无论是“章武”两个字,还是其他所作所为,刘备一直是以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为榜样,要知道刘秀的第一个国号为“建武”。
蜀汉灭亡几十年之后,天下再次分裂,北方五胡十六国中有一个“汉赵”的国家,开国皇帝刘渊原本是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的后裔,却追尊刘备之子刘禅为“孝怀皇帝”,再建“汉”国。
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因为“以孝治天下”的原因,除了开国皇帝,所有的皇帝谥号前都有一个“孝”字,比如汉武帝真实谥号应该是“孝武”,刘渊此举也表面他是承认蜀汉才是汉室正统,而他自己开创的国家,又是继承了刘备、刘禅的那个“汉”。
那么,为什么“蜀”反而取代了真正的国号“汉”呢?
一切源自于正统之争!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然是将自己这一方当做正统,毕竟有皇帝在手,也没人有异议,等曹丕称帝之后,东汉最后一个皇帝刘协退位,曹魏一方自认为是通过禅让的手段,合法继承了东汉的正统之位,乃至于后来的司马炎也是通过同样手段,得到了“正统”,自然不会承认刘备建立的“汉”是正统。
又因为刘备所属势力大部分居于古代蜀地,所以曹魏政权、司马政权都将刘备的势力称之为“蜀国”,言外之意其实是当做一个诸侯国来对待。
如此一来,在天下三分的时候,自然是各称各的,刘备一方关起门来自己称呼自己的汉室正朔,依旧以“汉”为国号,并且因为前面已经有西汉、东汉,自认为是汉室第三,于是就有了“季汉”的说法(后面再说为什么不叫叔汉)。
如果仅仅如此,那也就罢了,关键是后来三国归晋,司马炎的晋国源自于曹魏,自认为是正统,“季汉”自然被改为“蜀国”了。
而三国历史,从本质上来说,大部分源自于陈寿的《三国志》,这本正史又分为三部分,分别为魏书、蜀书、吴书,从史书上将“蜀国”的称呼钉实,这才有了三国分别是“魏、蜀、吴”的说法。
陈寿虽然是蜀国人,但是在西晋写史,不可能不受外界环境的约束。但后人读史,又希望还原真实历史,所以后世之中,为了尊重原本的国号,一般还是会称其为“汉”,因为没有大一统,只蜗居于蜀地,所以大多数称为“蜀汉”。
“季汉”的称呼比较少见,主要原因是因为它并没有大一统,这么称呼的人,一般是认为刘备建立的国家才是正统,这才坚持这个称呼。
刘邦、刘季
刘邦当皇帝之后,建立未央宫,为太上皇祝寿,他端着酒杯在老爹面前,得意洋洋地说:“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意思是问,现如今我挣得家业以及成就,与老二相比,谁更多?
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一共有兄弟四人,老大刘伯,老二刘喜,老三就是刘邦,原名刘季,老四刘交。
以前我写过一篇关于刘邦兄弟的文章,有人看到刘邦叫刘季,就评论道:“狗屁不通,刘邦如果是老三,怎么会叫刘季?伯仲叔季的话,肯定是老四叫刘季。”
看到这个评论,我顿时大怒,他的名字又不是我起的,于是洋洋洒洒回复了近一百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写完之后,想了想,还是删了,我觉得对方不一定会相信我说的,应该更相信自己吧!
伯仲叔季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图之。”
两千多年以前,伯仲叔季就已经成为兄弟排行的一个次序,以表示长幼有序。
一般来说,老大叫“伯”,老二叫“仲”,老三叫“叔”,老四叫“季”,三国猛虎孙坚有四个儿子,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三子孙翊字叔弼,四子孙匡字季佐,就是其中代表。
不仅仅用来称呼人,在其他排序的时候,一般也是这个顺序。
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有个春秋五霸,那么这五霸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原本并不叫五霸,而叫五伯,诸侯国们通过会盟,选出诸侯之长,称“伯”,意思就是选老大,后世因为谐音,改为“霸”,这才有了春秋五霸。
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史记·齐太公世家》
与“伯仲叔季”相类似的,其实还有一个,叫做“孟仲叔季”,“孟”也是老大的意思,在古代,因为嫡庶有别,一般嫡长子称为伯,而庶长子,称为孟,其他相同。
“孟姜女哭长城”,女主角姓姜,因为是家里老大,所以叫孟姜女,换用现代的说法就是姜家大小姐。
除了“伯仲叔季”、“孟仲叔季”之外,还有一个比较少见的,只有“伯(孟)仲季”三个的排序。
最常见的就是春夏秋冬,《吕氏春秋通诠》记载,古人将一年分为四季,又因为每个季节有3个月,所以又分为三部分,分别叫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刘备建立的王朝为何会称为“季汉”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一个朝代到了末期,往往会被后人称为“季”,也就是代表末尾的意思,无论汉季、清季,都表示汉朝末年,清朝末年。
于是很多人都觉得“季汉”中“季”就是这个意思,表示最后一个汉朝,或者说汉朝到了末期。
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一知半解”,季汉与汉季完全不是同一个意思。
《三国志》里有明确记载,在蜀汉期间,国内诏书,以及大臣们写书,都曾用过“季汉”这个词,如果这个“季”是末期的意思,那是不是表示,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都自我感觉汉朝要亡了?
诏策曰:“惟君体资文武,……将建殊功於季汉,参伊、周之巨勋。”——《三国志·诸葛亮传》
戏以延熙四年著季汉辅臣赞,其所颂述,今多载于蜀书,是以记之於左。——《三国志·杨戏传》
《说文·子部》:“季,少称也。”段注:“叔季皆谓少者,而季又少于叔。”意思是叔和季两个字一般都可以称呼年幼者,相比之下,季是指最小的那一个。
既然是最小的,那么无论兄弟有几个,四个、三个,甚至十个,如果用了季,一般都是指的最小的那个。
在刘备称帝以前,以汉为国号的朝代其实已经有了两个,后世为区分这两个,以国都所在方位,分别称之为西汉、东汉,至东汉末代皇帝刘协禅让(用刘备的话说,是死亡),刘备建立的汉,应该是第三个以汉为国号的国家,在当世,就是最小的一个,所以自己称之为“季汉”,而不是“叔汉”,更不是所谓的即将灭亡的“汉季”。
刘邦是老三,还有一个弟弟,为何也叫刘季
刘邦家里有四兄弟,老大叫刘伯,如果老四叫刘季,刚好符合伯仲叔季的顺序,可是为何偏偏老三叫刘季呢?
这还得从刘老太公的老婆说起,刘邦虽说出身不高,但与底层黎庶是有本质差别的,他的老爹就至少有一妻一妾。
刘邦生母一般称刘媪,是刘老太公正妻,生有三子一女,其中刘邦是最小的,所以被取名刘季。
而刘邦的弟弟刘交是刘老太公的小妾李氏生的,与前面三个哥哥相比,是庶出,所以没有排到伯仲叔季里面。
因为刘邦称帝之后,李氏被尊为太上皇后,所以有人说李氏是继室,并非妾氏,这也是不对的。
在很多书里面都有记载,刘邦的生母死于刘邦起兵之时,而刘邦在沛县的时候,刘交已经跟着刘邦起兵,所以刘交出生的时候,刘邦的母亲还活着,那刘交的母亲只能是妾氏。
小黄县者,宋地黄乡也。沛公起兵野战,丧皇妣于黄乡。——《陈留风俗传》
而且,《史记·吴王濞列传》中,晁错也说了一句话:“高祖大封同姓,庶弟元王王楚四十余城。”很清楚地说明了,楚元王刘交是庶出。
在古代,嫡庶有别,不将庶出的刘交排在伯仲叔季序列之中,给正妻刘媪的幼子取名“刘季”,是很正常的事,并非错误,也不是因为中间有什么夭折之类的,只是因为他最小而已。
“伯仲叔季”只是兄弟之间排序的一种方式,并非唯一方式,不是说只有老四才能叫“季”,老三就非得叫“叔”。蜀汉之所以叫季汉,是因为刘备的立国之初衷是为了再续汉室,将自己比作光武帝,不是因为汉室将亡。
主要参考资料:《史记》、《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