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新华健康构建符合中医药规律的科创体系
TUhjnbcbe - 2024/6/25 17:03: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更好实现中医药传承中心,需要实现加快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突出中医药特点和发展需求,建立科技主管部门与中医药主管部门协同联动的中医药科研规划和管理机制。

中国中医科学院负责人日前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年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启动之年。在上述意见的引领下,中国中医科学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做大做强中国中医科学院、将中医科学院建设成为引领世界传统医学发展的核心基地为目标,初步构建了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系。

积极争取科技创新工程项目

“研究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确定的重要任务。中国中医科学院负责人表示,科技创新工程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以现实国情与健康需求为导向,以建设世界一流医学科研院所为目标,以“三好”研究,“三有”人才培养,“三多”国际合作,“三重”条件支撑为重点任务,通过改革科技组织模式与机制,汇聚科技创新要素,协同中医与西医、传统与现代等多方面力量,最终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让中医科学院成为引领世界传统医学发展的科技高地。

年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启动之年。上述人士表示,中医科学院建设成为引领世界传统医学发展的核心基地为目标,按照“学科建设是龙头,研究方向是关键,学术梯队是核心,上定框架下完善”的原则,着重补短板、强弱项,初步构建了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系。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编研与论证”项目,确定了中医药文献和基础、中西医结合、中医药循证、中药现代化、针灸研究等10个专题,分别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两院院士、院领导等牵头组建专题研究小组研究提出意见建议。

从组织体系来看,中国中医科学院层面成立了科技创新工程办公室,二级院所相应地形成了科技创新工程办公室,并分学科落实各项科研任务,形成了“中医科学院-二级院所-学科”科技创新工程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方面,《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实施管理办法》、《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经费管理办法》、《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重大攻关项目管理办法》、《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创新团队负责人和团队建设管理办法》、《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组织单位评审工作细则(试行)》,初步建立了制度体系。

重点项目来看,构建了依托学科实施创新团队和重大攻关项目、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实施重点协同攻关项目。包括以学科为依托部署55个重大攻关项目,以团队建设为重点启动17个学科创新团队遴选,此外,国家重点部署的2个重点协同攻关项目。考核方面,《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考核指标体系(试行)》、《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基础优势学科目录》、《科技创新工程学科分级细则》,构建了立足于“四个面向”,以“赛马、里程碑、硬指标”为原则,以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全面准确完整反映中医药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贡献的科技创新工程评估体系。

科创工程取得积极进展

前述人士介绍,通过一年的建设,中国中医科学院正汇聚创新主体优势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拓展创新路径,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创新动力,目前已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在全面梳理中国中医科学院各学科发展脉络基础上,将学科分为基础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前沿培育学科三类,并根据成熟度分批分次系统布局。在51个学科中布局了重大攻关项目和创新团队,首次实现了全学科覆盖。人才方面,促进人才梯队建设。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通过更早的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从源头上为优秀科技人才项目提供“活水”,基本实现了全院不同层次人才全覆盖。

此外,以“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为根本出发点,在项目实施中加强科学研究的“最先一公里”,在培育学科前沿方向上下功夫,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全面系统地总结本学科既往研究工作基础上,通过原创性理论的创新,引领学科发展;加强科学研究的“最后一公里”,在科研成果的凝练和转化上下功夫。

中国中医科学院负责人表示,年是科技创新工程实施的关键一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全面深入谋划实施好科技创新工程实施工作,做到高点定位、突出重点、彰显特色、打造亮点,展现中国中医科学院新时代、新作为、大变化。

借古籍挖掘中医诊疗术

耳穴迷走神经刺激治疗抑郁症取得新突破。抑郁症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严重自杀倾向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健康问题。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约3.22亿抑郁症患者,发病率占总人口的4.4%,而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症终生患病率为6.8%。但抑郁症治疗来看,目前存在疾病诊断困难、治疗方法局限、疗效机制不明等缺陷。

对此,耳穴迷走神经刺激治疗抑郁症取得新进展。原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所长朱兵介绍,通过古籍中挖掘智慧,结合现代神经科学原理和神经调控技术,原创性提出“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疗法”及“脑病耳治”新思路,成功实现了基础、临床、转化的全链条、一体化全方位发展。

资料显示,通过例首发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首次将单纯耳穴迷走神经刺激疗法与西酞普兰对照,研究结果提示,治疗4周和6周时耳穴经迷走神经刺激组临床缓解率显著高于西药对照组,证实该疗法的起效时间较短;治疗8周和随访12周时,两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证实该方法可产生与临床一线抗抑郁药相似的临床疗效,且副作用小,安全性高。

针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前列腺炎是泌尿外科50岁以下男性患者的首要病因。据统计,约有35%-50%的男性一生中会受到前列腺症状的影响,而90%以上的患者属于第三型: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该病病理因素复杂,目前尚无确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针对单一病理因素,疗效有限,常须多种药物联合使用,不良反应较大。

在此背景下,针刺疗法作为一种复杂的干预措施,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多靶点、多环节进行调控,可能具有较好的疗效和一定的优势。中国医院针灸科刘志顺首席研究员牵头,组织国内10家医院共同开展针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的疗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常规治疗,针刺疗法的最大优势是治疗后效应长,停止针刺后,其疗效至少可维持半年,而且针刺安全,不良反应少,患者易于接受,解决了此类患者须长期治疗的困境,填补了国际权威指南针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远期疗效缺乏的空白。

本草考古让中医药的历史活起来。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表示,年底,江西海昏侯刘贺墓主椁室中出土了装有半盒疑似虫草类样品的木质漆盒。他所在的科研团队经过数年发现,在采用了显微、质谱、核磁及三维重建等多种现代科技后,研究团队认为样品由玄参科地黄属植物根及其外辅料层组成。“这是迄今发现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中药炮制品实物。为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药物炮制与应用历史奠定了基础。”

此外,推断汉朝时期地黄的用法及功效。汉墓基本上都是按照逝者生前生活、工作等习惯设置,即“视死如视生”。据考证,刘贺曾患有比较重的风湿病、行动不便。《神农本草经》记载干地黄:“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地黄“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据此,研究人员推断“海昏草”可能与墓主刘贺“疾痿,步行不便”等病证相对应。并推断汉海昏侯墓出土地黄炮制品加工方法为米蒸法,将我国蒸法及米辅料加工法的应用历史提前至公元前59年。

河姆渡文化、马桥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距今约年至年,在农业起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的田螺山周围的田螺山遗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镇西南部余杭南湖遗址和湖州市南浔千金镇千金塔地遗址,分别属于这三个时期。在这三个遗址中共出土了5个史前灵芝样品,经中国中医科学院本草考古团队研究,其中出土自田螺山遗址的样品为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灵芝样本,可将药用或食用灵芝的历史可推进距今年的新石器时代。(记者梁倩北京报道)

终审:周宁

责编:郎婧婧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华健康构建符合中医药规律的科创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