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我有点肾虚……”
“大夫,我肾虚吗?阴虚还是阳虚?”,门诊上经常有前来就诊的患者询问以上类似的问题。
医院东院区泌尿外科副主任于志勇解答一下肾阴虚的问题。
说到肾阴虚,不得不说一下补阴方药之祖:千年补肾名方——六味地*丸。
古人出行,常随身携带六味地*丸。除了预防治病,还用来“垫垫肚子”。《成生秘诀》中写道:“若是舟旅,饮食早吃不便,可带六味地*丸。”可见,六味地*丸在古代经常被当作“代餐饼干”。所以北宋初年的永春民间,百姓们将老醋、酒熟地、六味地*丸奉为居家“三宝”。
关于六味地*丸历史上有很多趣闻轶事,传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爷爷曹寅,时任江宁织造,因常常混迹于烟花柳巷,逐渐出现肾亏的症候。康熙四十九年,身患疥疮两月未愈,卧床不起。康熙知道此事后,亲赐“六味地*汤”,曹寅遵旨服药,疾病很快竟痊愈了。
现代所说的肾与传统中医的肾,在概念与范畴上有很多不同之处,很多人分不清楚,中医肾的功能:肾主水:调节水液代谢;肾藏精:促进生长发育,生殖繁衍(肾主生殖),参与血液生成(精生髓,髓生血);肾主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精化气,气分阴阳。平时我们经常说肾虚,肾虚又有肾阴虚,肾阳虚,针对肾阴虚我们应用最多的就是六味地*丸。
六味地*丸
六味地*丸出于宋朝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由《金匮要略》中“肾气丸”去附子、桂枝,易干地*为熟地*而成。主治小儿“肾怯失音、囱开不和、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等先天不足的病症。钱乙认为:小儿是纯阳之体,不需要补阳了,就创立了此方。
六味地*丸的药物组成可以用一个顺口溜来记忆:地八三(山)三(山)四,泽牡茯三钱。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六位地*丸中六位中药各自的具体功效:
熟地(君药)
侧重调肾,补肾精。甘,微温。归肝经、肾经。具有养血滋阴、补精益髓的作用。临床常用于血虚萎*,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山药(臣药)
侧重健脾。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健脾补肺、益胃补肾、固肾益精之功。临床常用治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等。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治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山萸肉(臣药)
侧重肝。性微温,味酸、涩。归肝经、肾经。具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之效。临床常用治眩晕耳鸣、腰膝酸疼、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
牡丹皮(佐药)
清肝火。性微寒,味苦、辛。归心经、肝经、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功。临床用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打伤痛。
茯苓(佐药)
泻脾经水湿。性平,味甘、淡。归心经、肺经、脾经、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效。临床用治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泽泻(使药)
泻肾经之湿。性寒,味甘、淡。归肾经、膀胱经。功用利小便、清湿热。临床用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呕吐、泻痢、痰饮、脚气、淋病、尿血等。
六味地*丸
组成:熟地*八钱(24g),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各12g),泽泻、牡丹皮、茯苓去皮各三钱(9g)。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泌尿外科副主任于志勇表示,我在临床中常将六味地*丸用于先天不足、发育迟缓肾阴虚的小孩,成人常常是久病、虚弱,干瘦、憔悴,皮肤没有光泽,舌质红舌苔少,脉细。如:结核病人,女性更年期,男性更年期,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等病人,疗效佳。具体中药调理,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大夫,切忌盲目自行服药。
阴虚舌苔:舌质较红,苔少或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