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习方剂认识一下阴阳双补的地黄饮子, [复制链接]

1#

对于传统养生而言,如何调和机体的阴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而现在,也有很多人总觉得自己要不就是有点“阳虚”,要不就是有点“阴虚”。而阳虚就需要温阳,阴虚就需要滋阴,这或许就是当下养生的一个主流做法。

但是,如果有一个“阴阳双补”的方法,也就是说,既能够温阳又能滋阴,那不就是最简单的做法吗?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温阳者大多辛燥,养阴者大多滋腻,两者似乎有着天生的不可调和性。

但在传统的方剂里,还真有一个很有名的阴阳双补之方剂,今天就来介绍一下,以作为我们日常养护阴阳的一个借鉴——它就是地*饮子。

首先我们说说阴阳两虚的病机。

实际上,一个人属于阴虚还是阳虚,很多时候是很难切然分清的。大多数情况下,其实都有可能存在阴阳两虚。之所以说某种情况是阳虚、某种情况是阴虚,那只是其中一种的“程度”跟更明显一些而已。

而地*饮子虽然也确属阴阳双补之方剂,但我认为,它也还是稍微侧重于温阳,更适合阳虚明显一些的情况。

比如肾阳不足而致虚阳上浮,这是一个很标准的阴阳皆损之证,也是一个程度较重的虚症,需要阴阳双补。

但像肾气丸那样的温阳,却又容易出现阴气愈损而阳亢。因此,对于这类阴阳皆虚之证,虽然明知道要施以阴阳双补,但组方配伍上还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

我们看看地*饮子的配伍组成:

熟地、山萸肉、石斛、麦冬、五味、石菖蒲、远志、茯苓、内苁蓉、官桂、附子(炮)、巴戟,加薄荷少许煎。

古人为了便于记忆,编写了一首方剂歌诀:

地*饮子山萸斛,麦味菖蒲远志茯。

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喑厥风痱能治之,火归水中水生木。

从歌诀中可以看出来,地*饮子适合的证候有:口噤身冷、四肢不收。

方中的熟地*,滋养肾中根本之元阴;肉桂、附子、苁蓉、巴戟温养肾中真元之火;山茱萸、石斛平胃温肝,远志、茯苓、菖蒲补心通肾;麦冬、五味子保肺以滋水源。这样一个组合,于是就能到到水火既济之境,于是,机体表现出来的“风火”自然就平息下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河间曾说∶

中风,非外中之风,良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故卒倒无知也。治宜和脏腑,通经络,便是治风。

前辈先贤认为,一些痰涎上涌,大多属于水不归元;而很多面赤烦渴者,其实却是火不归元所致。这两种情况,肉桂附子能起到引火归元之用,使得虚火归于水中,而水能生木,木不生风,而风证就自然消失了。

需要指出的是,地*饮子本为针对“喑痱证”而设。其中的“喑”指舌头僵硬不能说话,“痱”则指足软行走困难。这个证候主要就是由下元虚衰、虚火上炎,痰浊上泛,堵塞窍道而成。

所以,该方才选用滋补肾阴的地*为君药,用清水微煎为饮服,取其轻清之气,更利于气的升降,从而迅速通达经络,流走四肢百骸,以交阴阳,所以叫作“地*饮子”。

前辈对此有很形象的解释,说它的“微煎数沸”,是为了不让不这些药食的重浊之味析出,尽量汲取其清轻之气走于阳分以散风。

总而言之,地*饮子的病机是阴阳两虚,适应之证也是由于虚阳上浮,痰浊上逆而闭阻心窍,舌乃心之苗窍,所以造成了舌强不能言。

而阴阳不足,下元虚衰,肾阳的温养不够,肾精的滋养也不足,所以脚废不能用的痿弱。

这下元虚衰是阴阳都不足,导致脏腑经络的濡养和温养都欠缺所致。本质上是虚,本虚标实,标实为痰浊闭阻。

所以,地*饮子的病机里,既有阴阳两虚,又有虚阳上浮,兼有痰浊的特点。而全方温补下元以补肾,从阴阳两方面入手。

君药是阴阳双补的熟地、山茱萸、肉苁蓉、巴戟天。熟地、山茱萸;

臣药有附子、肉桂的经典配伍,当然温阳力量加强了;

佐之以五味子酸收以温摄浮阳。

使药有养阴的石斛、麦冬,养肺胃之阴,和熟地、山茱萸的配伍,清虚热而肺肾同补同补。

所以,地*饮子的配伍特点,可以说是标本兼顾,上下并治,但却又是以治本治下为主。全方虽然阴阳双补,却还是偏于温补,适合阴阳两虚而偏于阳不足。如果是气火上升、虚火上炎之证,显然是不适合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