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22日,是我们团队出行的第二天,早晨起来简单用餐后,我们就驱车前往垆土铁棍怀山药基地。
路途中首先经过一大片怀地*的种植基地,我们几个小伙伴在向导引领下在田里挖了几块怀地*,我们把表面湿土用手简单擦拭后,尝了尝鲜地*的味道,有甘苦之味。
我们知道甘味可以入脾,产生人体所需的气血,而苦是有破降之势的。那地*这个植物的药性就基本清楚了,有补血祛瘀之效,生地*祛瘀作用更明显一些,熟地*滋阴补血作用就明显一些。关于祛瘀,秋冬季的干燥掉皮就是血瘀的表现,可以考虑用服用鲜地*汁。但是要涉及到具体每个人的身体调理,还需要做到辨证施治。同样是血瘀,有的人吃了生地*会好,有的人吃生地*未必能有效,因为血瘀已经是结果了,找到血瘀的根源是很关键的。
言归正传,下一站是中国太极拳的发源地——陈家沟。
这是一个宁静安详的村子,从沿街晒太阳的老人们的谈笑和表情中我们可以读出祥和的气息。街道两旁有很多太极拳馆和经营太极服饰的店铺,处处都诉说着太极之乡的悠久故事。我们都对这里的文宣很感兴趣,村里主街两端的牌坊门楼,道路两侧的猜灯谜还有太极拳招式的石塑,我们都很认真的观看。
刻有“熟招”,“懂劲”,“神明”字样的三个石质小牌坊适时的依序排布在通往太极拳博物馆的道路上,博物馆内精确细致的介绍了太极拳谱整编的历史和沿革,在这里不赘述。通过对中国太极拳博物馆的参观,更是充实了我们对太极拳的认识。博物馆占地很大,还有新建的场馆正在施工,进门正中摆放着陈王廷的塑像,两旁零散而有规则的分布着历代太极拳祖师的墓碑,正厅中央是练拳精要石刻版,两边是太极拳式,生动活现,在太极拳招式图的正中是一个大大的太极图,其四脚有青龙,朱雀,白虎,玄武画像。做为中医传承者的我们能感受到一些共鸣,自古医易不分家,而太极拳又起源于易,所以太极拳和中医是有很多的相通之处,有很多中医平时是习练太极拳的,也有很多习练太极拳的人会主动学一些医理,融会贯通,才能打开人们身心的阻闭。
馆外的庭院里还专门设有太极拳表演场等,有很多老少太极拳爱好者正在过招。
太极拳博物馆馆里有一段专门讲到太极和中医经络的关系。以后大家有时间来医馆,我们也给大家普及一下知识。参观完博物馆,我们去了"杨露禅学拳处",才得知杨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露禅当年正是在“太和堂”药房打工时偷师太极拳,后拜师学艺而开创了自己独特的流派。
下午,我们路过温县的一片的沙土山药地,说是沙土也并不十分确切,50公分以下的土基本也是有微粘的。我们到地里时,当地农民正在收山药,挖下去的土沟宽50公分,深1.5米,有的会更深一点,但是挖起来比较轻松,我一个力气并不大的女孩子拿山药铲是可以轻松搞定的,并不费力。挖出来的山药有粗,有细,有些山药底部有分叉,山药表面毛发是较细软的,硬度也一般。掰开来,横截面相对平整,里面的粘液也并不多,山药截面可明显看出清晰的粒度。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们几个女同学非常兴奋的围着满地的山药豆豆捡的不亦乐乎。
看完这里的山药,我们开车一个小时到达博爱县的一个山药基地。这里的土是跟之前看到的土截然不同的,非常的硬,粘度很高,被称为垆土,我们把土用铲子刨出来,用手用力抠出一块,搓成泥球,他们当地人管这个湿的泥球叫做泥蛋蛋,半干不干后叫肉蛋蛋,干了之后叫做铁蛋蛋。
农民们挖山药首先要挖出宽一米多,深达一米的作业,像开挖地下管道工程一样。我们争着要自己挖山药,殊不知在这垆土地里挖山药可真是费了老劲了,我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终于搞定一根山药,结果不幸的是,因为没有经验,挖出来的带泥的山药在我剥落表面大量泥土的过程中被不小心折断了,截面上出现的大量山药粘液拉丝拉的特别的长,粘液非常丰富,但山药本身并不是很粗大,但山药胡须的硬度却高,张扬着活力,山药着生的垆土上有明显的气孔排布。垆土山药身强体壮,分叉很少,山药异常坚硬,看到这个山药我们才了解了“铁棍山药”这个名词的真正内涵。而且这个山药的肉质非常细腻,看不到我们平时见到的山药的淀粉粒度。而且山药底部圆润,掰开来截面一点都不平整,呈马蹄形。小编也带了一些垆土回来放在医馆,供大家来研究。
晚上我们看了山药片的加工车间,干净整洁,车间外有成排的晾晒架,利索的专业化操作流程,山药的冲洗和切片过程完全是由手工完成的,而且由于山药表面毛多,着生的土很难清洗,冲洗山药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要非常细致。小编手痒也亲自体验了一把,山药粘液太滑太多,我怕被切片工具给割到手,就很快放弃了。
请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