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07/5602607.html《平顶山晚报》专题刊发
特别报道荟萃(十一)
以下为“11月5日至11月20日”期间
报纸版面高清图和详细报道
▼点击图片可阅读相关报道
11月5日
尹慧敏:扎根乡村科技扶贫
□本报记者杨元琪文/图
尹慧敏(右)为蜂农进行技术指导“最近天气变化快,蜜蜂娇贵,蜂箱要固定好了,也可以加一层盖板,以免被雨水淋湿。”11月2日上午,西北风刮得人睁不开眼,尹慧敏来到石龙区龙河街道捞饭店社区蜂农王景民家进行技术指导。两人戴上网帽,掀开蜂箱,成千上万的蜜蜂嗡嗡嗡一涌而出。尹慧敏蹲在蜂箱前,埋头细细观察蜜蜂的生长状况:“农户们信任我,我要给他们做点实事。”▌扶贫一线的年轻妈妈“很多上了年纪的老师仍然坚守在田间地头,我们年轻人更要冲在前面。”今年30岁的尹慧敏祖籍焦作沁阳农村,年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现为平顶山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员。年5月,她成为石龙区农业科技服务团的一员,承担龙河街道捞饭店社区和高庄街道张庄社区的科技扶贫工作。尹慧敏的丈夫在宝丰县农业农村局工作,儿子刚刚3岁。去年5月,尹慧敏成为农业科技服务团成员之初,1岁多的儿子刚断奶,她和丈夫要经常下乡,儿子只能交给老人照看。为了迅速进入角色,确定科技扶贫思路和方法,尹慧敏积极入户开展调查研究、宣讲扶贫新*策。她与扶贫干部进行沟通交流,对乡村集体经济、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贫困户家庭情况进行摸底调研,分门别类归纳整理调研得到的信息,根据农户不同的种植养殖现状,制定了详细的科技服务台账。“家庭的困难要想办法克服,不能耽误工作。农民辛苦一年不容易,我们能帮则帮。”正是靠着这股劲头,尹慧敏白天走村串户服务农民,晚上打起精神带孩子。经过实地走访,尹慧敏详细掌握了两个社区共计30户贫困户的家庭情况、主要收入来源、家庭收入潜在优势、主要致贫原因等信息。▌把农户当亲人“多亏了小尹妹子及时赶来传授技术,要不是今年损失可就大了。”捞饭店社区的兰巧红说,今年麦收前,她家的麦子有了病虫害,眼看着即将收割的麦田,心急如焚。尹慧敏接到她的电话后,很快来到现场,手把手教她应对病虫害,最终保住了小麦产量。今年初疫情防控期间,捞饭店和张庄多地发生小麦条锈病、纹枯病等重大病虫害,为抢占先机,尹慧敏坚持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解决病虫害防控问题,确保了帮扶指导的两个社区的小麦取得大丰收。在服务当地农业生产的同时,她与当地农户建立起深厚的情谊,成为农民的贴心人,她的手机变成了农民的种植热线电话。“一次我中午打电话,人家放下碗筷就来了。”捞饭店社区张留杏说,前段时间她家种的大葱发生病虫害,尹慧敏第一时间赶来进行救治,帮她晚回了损失。在高庄街道张庄社区张杨艾草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艳娜说,近段时间,合作社新建了艾草加工生产线,已经可以进行艾草深加工了。“特别感谢小尹的帮助,一边提供技术指导,一边跑前跑后协调关系。”杨艳娜说,年,她听说区里要大力发展艾草种植,组织人员去南阳的艾草种植基地参观考察,于是报了名。考察回来后,杨艳娜有了种植艾草的想法。“南阳的山地土质和我们村的差不多,南阳能种,我们村应该也能种。”当年,杨艳娜就流转土地准备种植艾草。年,杨艳娜投资30万元,注册成立张杨艾草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贫困户+基地”模式进一步流转土地,将种植规模扩大至余亩。合作社每年可产艾草13万公斤,带动50余人增收,人均年增收余元。“看着农户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我们心里也很高兴。”尹慧敏说,她是个农村孩子,学的又是农业技术,能为农民们做点事心里很踏实,她要坚持做下去,帮助更多农民致富奔小康。
堂上村:打造集体产业助力群众致富
□本报记者胡耀华文/图
刘文静(左)、翟红叶(中)与养猪户陈龙(右)交流养猪情况“现在发展多少头了?”“销路没问题吧?”11月3日上午,在鲁山县仓头乡堂上村一家猪场门前,鲁山县总工会驻堂上村工作队队长刘文静和该县总工会办公室主任翟红叶关心地问。“现在发展多头了,销售不错。”32岁的陈龙和父亲陈秋生高兴地说。陈秋生是堂上村的贫困户,近年来,在驻村工作人员和村两委帮助下,他家开始养猪,从最早的两头发展到了现在的多头,不仅摘掉了“穷帽”,也有了自己的产业。▌人居环境变化大堂上村位于鲁山县城西北部,受自然条件影响,人均耕地只有0.3亩,全村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度达到93户。年,鲁山县总工会作为堂上村帮扶单位,成立工作队入驻该村,帮助改变贫困面貌。“现在变化真是大啊,真得感谢他们。”堂上村*支部书记范小有说,3年前,村两委连个像样的办公地点也没有,三间瓦房露着天,一下雨连个会也开不成,村上水源匮乏,一遇干旱天吃水都作难,村内村外生活垃圾更是随处可见。现任鲁山县总工会扶贫办主任的莫亚哲是当时被派驻该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为改变村内落后面貌,莫亚哲和其他工作人员先后制订了多项扶贫工作计划,并在单位协调下筹措资金近30万元重新建设了村两委办公室,购置了办公桌椅,又协调资金70余万元打了深水井,架设了自来水管道,解决了全村吃水问题。为让村民有个好的居住环境,莫亚哲等人又筹资建设了垃圾池,安排了保洁公益岗,修建了文化广场,架设了宽带,铺设了村内道路,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贫困村民笑开颜今年71岁的景应然是堂上村的五保户,提起眼下的生活,老人笑得合不拢嘴儿:“感谢*的好*策,感谢工会驻村人员。”老人说,他这辈子最大心愿是能住上新房,驻村工作队不仅帮他盖了新房,还给他安装了空调,购买了电视机、电磁炉,隔三岔五还给他送吃送喝。由于种、养有奖补,景应然还租种了七八亩地,饲养了鸡和鸭,今年各项收入可达两万多元。村民陈秋生因偏瘫后遗症失去了劳动能力,年被评为贫困户。在驻村工作队建议下,他家从两头母猪起步,发展到了现在的多头肉猪,摘掉了“穷帽”,挺起了腰杆儿。陈秋生的儿子陈龙本来在外地打工,见发展养殖业不错,便回家与母亲一起当起了“猪倌儿”。“国家*策这么好,扶贫工作人员又这么暖心,所以打算建个养猪场,在养殖路上大干一场。”陈龙说,他家今年仅种、养奖补一项就额外收入元。其实,像陈龙家这样脱贫致富的村民,堂上村有很多。“俺家这两年变化也不小,感觉日子越过越有奔头。”54岁的王杰说。因为身体原因,他也是村里的贫困户,驻村工作队员劝他和妻子养猪,并帮助他们协调了5万元小额贷款。现在,王杰家的猪群发展到了80多头,加上租种别人的七八亩地,每年仅种、养奖补一项就有元收入。▌集体产业收入高在堂上村附近荒山上,深蓝色的光伏面板呈矩阵排列,在阳光照射下变成一片乌蓝的海洋。“这是我们村建设的集中式光伏电站,也是一项扶贫工程,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10余万元的经济收入。”今年5月份被单位派驻堂上村任工作队队长的刘文静说。刘文静今年32岁,虽然驻村时间不长,但对村内情况了如指掌。她说,年,经驻村工作队和单位协调,一座千瓦的光伏发电站在堂上村落地,成为村里第一个集体产业。“我们正在申请另一个扶贫项目,就是建设香菇大棚,准备进一步打造村集体经济,带动更多村民一起致富。”经常前往堂上村帮助开展扶贫工作的翟红叶说。
11月6日
徐进玉:以科技助力农民增收
□本报记者燕亚男文/图
徐进玉(左)与村民卢胜利查看小麦生长情况她,是农民的“贴心人”,有呼必应有问必答,教学课堂就在田间地头。她,是助乡亲致富的“科技明星”,选种、施肥、滴灌,田间学问样样精通。她就是徐进玉,舞钢市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年,她成为平顶山市扶贫科技特派员,在舞钢市铁山街道付庄村和八台镇后鲁村开展科技扶贫服务,年,又到舞钢市枣林镇店李村和铁山街道付庄村进行科技扶贫。▍粮食产量增加村民就服她“胜利,胜利。”11月3日,徐进玉像往常一样来到付庄村,田里的冬小麦已露头,远远望去,绿意盈盈的。看到在地头割草的人,她高声喊起来。卢胜利直起身,向徐进玉挥了挥手,又指了指自家的麦田。徐进玉沿着麦田旁的一条小路走到卢胜利面前,蹲在地上伸手抓了把土,看了看,叮嘱卢胜利:“地里的草都长出来了,这个月下旬我过来给你说咋打除草剂。那边地中间的土咋回事?没犁好,土块恁大,下次弄小点。”卢胜利一边听一边点头。今年54岁的卢胜利是付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徐进玉来到付庄村科技扶贫后,从播冬小麦到种玉米,都是手把手地教他。卢胜利笑着说:“俺这四亩半麦子多亏了徐技术员。从买麦种、选化肥,到犁地、播种、施肥,我都听她的,保证错不了。今年收麦前,她帮俺打了叶面肥,每亩地比去年增收了三四百斤麦子。徐技术员还帮俺追施土壤调理剂,调整土壤酸碱度,玉米收成也比往年高多了。”“俺家今年打的麦子也比往年多。”贫困户喜秀芹也很激动。她家有5亩多地,只有她一个劳动力。今年种完玉米后,怕她忙不过来,徐进玉带着家人过来帮她追施土壤调理剂。“她每次来讲课我都去听,以前种麦都是靠经验,收多少是多少。听完课后才知道,原来种地还有这么多讲究。”卢胜利说。▍运用技术为农民做好服务“不管刮风下雨,只要我们有需求,徐老师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答疑解惑。隔段时间她还会对村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过去村里人只会用土法子种地,自从徐老师来后,大家真正感受到了科学种田带来的好处。”付庄村*支部书记张春凡说,徐进玉人很热情,村民很喜欢她,她一进村,大伙就拉着她追问:果树生虫了,小麦叶子发*咋办?西瓜生长缓慢,葡萄叶子上长黑斑不结果该咋弄?她都会耐心地一一回答。遇到回答不了的,她随后会带着其他技术员来帮村民解决问题。年,舞钢市枣林镇店李村贫困户张大*家养的不少兔子莫名死去,张大*急得直掉泪。徐进玉知道后,积极联系兽医救治,剩余的小兔转危为安。徐进玉随后又为他带去了饲养兔子的书籍。去年,卢胜利家养的猪生病了,没精神,不吃食。徐进玉接到卢胜利的电话后,迅速联系兽医前往查看,确诊病情后又跑去买药,得到救治后的猪很快转危为安。卢胜利家的猪该出栏了,徐进玉又帮他联系了买家。徐进玉的同事杨浩放说:“为了化验土壤,她跑遍了全市每一个村落,脚上磨出了鸡眼也没有时间去看。有一次取土样,她中暑晕倒在玉米地里,被同事扶起喝了一瓶白开水后又继续取土;土取回来后,她认真登记造册、化验,建立了舞钢市土壤资料库,收集了上万份土壤,并详细标出每份土壤的氮、磷、钾含量。”多年来,徐进玉主持完成了“舞钢市耕地地力分区及智能专家施肥系统的推广与应用”等多个课题研究,获得了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平顶山市科技进步奖等十多项荣誉,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主编或参编著作8部,编写实用技术手册5本。组织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多期,培训农民、新型示范主体等00多人次(个)。撰写《舞钢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问答》以及小麦、玉米等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意见等技术材料多篇。面对这些荣誉和成果,徐进玉说:“我只想把我学到的农业技术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转化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金钥匙,服务好村民。”
鲁自芳:科技助农奔富路
□本报记者范丽萍文/图
鲁自芳(右)和农户查看芦笋长势11月3日上午,郏县渣园乡马圪垯村得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芦笋试验田满目绿色,一株株长势良好的芦笋已有半人多高。不远处,工人们在忙着锄草,做田间管理。▍技术帮扶产业致富“芦笋是多年生植物,每年收割两季,一亩地年收入元,合作社共流转土地0亩,种植芦笋亩,一年就是余万元。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农户不仅腰包鼓了,还学习到了一整套先进的管理技术。”合作社负责人王力奇算完这笔账后总结道,“这一切,都离不开科技特派员鲁老师的帮助和指导。”王力奇口中的鲁老师,是平顶山市农业科学院良种开发中心*支部书记鲁自芳。年,鲁自芳被选为科技特派员,到郏县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我们合作社那时主要种植白菜、萝卜等,经济效益不高,想换一些经济价值高的作物,但不懂技术。鲁老师来后,严把新品种引进、地块选择、育苗、定植、施肥、栽培、管理等环节,耐心指导,把基地打造成了名副其实的芦笋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他也成为我市芦笋规模推广种植第一人。”王力奇说。王力奇说,选择芦笋品种,花费了鲁自芳不少心血,他多次到山东考察学习并引进本地试种,第一年就获得了较大收益。示范基地的建设也带动了芦笋的种植、采收、技术跟踪服务以及农资农贸市场等产业链的建设。▍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鲁自芳今年56岁,从事农业技术行业已经30余年。“我就是从农村出来的,对土地怀有很深的感情。干了这么多年,每天与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块打交道,感觉可有意思,没想过改行。”鲁自芳说,土地是农民的根,直接关系到农民的“钱袋子”。而提高土地产量和质量最好的办法,就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将更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办法传授给生产劳动者。这些年,鲁自芳编写了百余种技术资料,并结合农民技术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为农户开展技术服务、咨询。年,鲁自芳被选聘为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在郏县工业和信息化局的组织领导下开展科技服务。“鲁老师人不错,技术也好,每个月都要来我们村开展几次技术服务。村民遇到生产技术问题,也都爱找鲁老师帮忙。”11月3日下午,在郏县长桥镇楼王村村委会,该村*支部书记刘延*拉着鲁自芳往屋里让:“村里马上要建16个春秋大棚,多种一点经济作物,农户也能多增加一点收入,但是技术指导离不开你,以后肯定还要多多麻烦你。”“这没问题,我手机24小时开着,随时打都行。”鲁自芳满口答应,又询问了在场村民段延停家的辣椒收成情况。段延停是村里的辣椒种植大户,流转了50亩土地,今年收成还不错,亩产达到四五百斤(1斤=克)。“因为今年上半年遭受过一次病虫害,收成比往年略低,但我心里很满足,要不是鲁老师及时出手控制住了病虫害,恐怕今年就要绝收了。”段延停说,当时辣椒大面积出现*落叶、脓果现象,打了农药也没用,他赶紧给鲁自芳打电话求助。鲁自芳经过仔细查看,发现辣椒感染了病毒,经对症治疗,辣椒才算恢复生机。“其实,辣椒感染病毒的情况年年都会发生,且病情发展极快,要多观察、早预防、早治疗。”鲁自芳认为,给农作物看病与给人看病一样,从业者要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果断处置病情的能力。他表示,将继续潜心研究,帮助农民引进新品种、提升种植水平,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11月11日
曼永峰:小康路上的引路人□本报记者王辉文/图曼永峰(左)向村民讲解采收赤松茸的标准曼永峰(左)向村民介绍赤松茸的品相与市场销售情况宝丰县商酒务镇赵官营村张伟锋种植的赤松茸成熟了,11月8日下午,村民赵瑞莲等人一边仔细听宝丰县科技特派员曼永峰传授采摘要领,一边小心地把适合销售的赤松茸采下,放进身边的塑料筐中。赤松茸学名大球盖菇,因形似松茸,俗称赤松茸。采了一会儿,一位村民说:“这东西长大了,把它挖出来不就行了?”曼永峰笑了:“没有那么简单,得把握好赤松茸的直径、高度和品相,不然到市场上就卖不了好价钱了。”▌种粮大户变身科技特派员今年45岁的曼永峰是宝丰县城关镇东街新村人,高中毕业后做起了调料批发生意。9年,曼永峰认定农业发展前景广阔,遂转行与宝丰县农科所合作搞起韭菜育种销售。之后,他又在宝丰县周庄镇、闹店镇等地流转了五六百亩土地,种植小麦、玉米及蔬菜瓜果,成为当地种粮大户。为提高种粮经济效益,曼永峰订阅了不少期刊,学习各种农作物、经济作物的育种栽培技术,并以种粮大户的身份参加河南省农业厅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一来二去,他成了农业“土专家”。年上半年,曼永峰自费万余元,到河南农业大学学习了几个月食用菌种植技术,并到沈阳、昆明等地拜师学艺。他一边学习,一边引种了赤松茸、羊肚菌等多种食用菌,成立了一家以种植、销售及技术推广为主要业务的食用菌科技公司。在立足企业发展进步的同时,曼永峰毫无保留地将他掌握的一整套食用菌种植技术传授给乡邻,带领大家一起奔向致富路。当年10月,他成为宝丰县科技特派员。▌帮助百余村民发展食用菌自家公司种食用菌,曼永峰还帮别人种,生意会不会越来越难做?对于乡邻的这一疑问,曼永峰不以为然:“食用菌市场需求量很大,远没有饱和。”两个月前,宝丰县商酒务镇赵官营村村民张伟锋在本村流转了十几亩地,开始种植食用菌。11月8日,首批赤松茸采摘外销,张伟锋很高兴:“赤松茸生长周期短,我起步才两个月,现在已经见到回头钱了。这都离不开曼总的帮助啊,人家从菌种供应到技术服务,随喊随到。”当天下午,在宝丰县闹店镇西杨庄村一排塑料大棚前,几名村民忙着往大棚内搬运食用菌包,大棚内,鲜嫩的平菇长势喜人。这些平菇是西杨庄村村民陈亚克种的。陈亚克前些年一直在外打工,年收入四五万元。其间回乡,他发现村里的塑料大棚一年当中总有很长一段时间闲置,觉得很可惜。听说曼永峰是宝丰县的食用菌种植大户,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前去观摩学习,结果对食用菌种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陈亚克说:“我种这些菇哪一步也离不开曼总的技术指导。从拌料到做菌包再到出菇,他随喊随到,教完了,连一顿饭也不吃就走了。大棚湿度不好控制,菇湿了容易生病,干了品相不好,不好卖。曼总一来就详细给我讲咋把握好湿度。”自年起,陈亚克筹建的8个塑料大棚开始试种食用菌,现在已经发展到14个大棚,食用菌年产量从几万斤(1斤=克)提高到现在的20万斤,年收入十几万元。宝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柳长伟说,像张伟锋、陈亚克这样的食用菌种植户在宝丰县一些乡镇有余户,他们都是曼永峰的技术服务对象。此外,还有20多家食用菌种植合作社、企业也是曼永峰义务提供技术指导的对象。据了解,近年来,曼永峰先后获得了“全省农村实用人才”“市乡土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11月13日
章云彩:驻村催开“幸福花”
□本报记者胡耀华文/图
章云彩(左一)向服装厂负责人了解生产情况
“服装销售量咋样?现在有多少工人干活儿?”11月9日,鲁山县马楼乡沙渚汪村一家服装厂内,章云彩询问服装厂负责人石亚。今年43岁的章云彩家住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目前他在鲁山县移动公司工作。年10月,章云彩被选派到马楼乡沙渚汪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从此,沙渚汪村发生了可喜变化。
村子不大企业多沙渚汪村距离鲁山县城约5公里,共4个村民组户人。沙渚汪村以前没有集体产业,建档立卡贫困户高达83户人。“当时的第一想法就是让企业入驻该村,让村民有活儿干。”章云彩说,在单位和村两委的协调下,村里先后引进了防护服生产、内衣制作以及面条、挂面加工等项目。特别是防护服厂和内衣厂,每天用工多人,解决了本村闲散劳动力就业问题,也使周围村的村民有了打工挣钱的地方。“这座厂正在安装生产设备,预计很快就能开工。”在沙渚汪村附近一在建工厂内,工人正加紧施工,章云彩说,这是马楼乡孙庄村村民陈鹏举成立的鲁山县奥利安科技有限公司厂房,投产后将生产恒温PVB中间膜以及车用PVB、国外建筑用PVB等。陈鹏举此前在外打工,章云彩主动与他联系,邀他返乡创业,并答应帮助他协调工厂用地。陈鹏举在沙渚汪村的厂房投产后,不但能解决多人的就业问题,每年还能为村上增加7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在沙渚汪村民委员会西北,有一座千瓦的光伏发电站。这个发电站是年建设的,也是章云彩等人积极争取的扶贫项目,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0万元。企业多了,村民笑了。“在这儿干活儿离家近,每月还有0块钱左右的收入,这在以往想都不敢想啊。”在内衣厂忙着加工衣服的陈晓丽高兴地说,年内衣厂开工她就进厂了,一直干到现在。“下一步村里打算再建几个香菇大棚,作为村集体经济对外出租,带动更多村民致富。”章云彩说,截至目前,沙渚汪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可达20多万元。
引导村民致富忙“如果不是扶贫干部,俺家现在也翻不了身。”今年47岁的赵得运早些年在外打工时一只脚受伤,加之患有腰疼病,家中一贫如洗。年,章云彩找到赵得运劝他养羊,但赵得运说啥也不干,章云彩好说歹说,他才买了7只小羊,结果不足一年利润翻倍。年,章云彩帮赵得运申请了5万元小额贷款,赵得运拿钱盖了羊舍,买了种羊,羊群很快发展到了现在的50多只。贫困户林方正有养猪技术,在章云彩等人的鼓励下发展生猪养殖,家中条件很快得到了改善。在赵得运和林方正等人的带动下,村里养羊和养猪的农户越来越多,林方正还成了村上的致富带头人。“原来人们吃完饭不是扎堆聊天就是打麻将,现在好了,谁也不愿闲着,个个忙着挣钱。”一些村民说。
打造游园乐村民沙渚汪村中央,是两年前建设的健身广场,闲暇之余,不少村民喜欢到广场上跳舞玩耍。广场旁的凉亭下,76岁的陈玉枝与63岁的邓提等人在一起聊天,提起村上的变化,陈玉枝说,5年前,村里村外还是臭气熏天,特别是建造亭子这个地方,原来是个污水坑,章云彩入驻该村后,硬是把污水坑填平,建成了游乐园。为进一步改善村内环境,章云彩在引进企业入驻的同时,又与村两委成员筹资铺路、安装太阳能路灯、安排了卫生公益岗,其中鲁山县移动公司出资10万元为村里农户安装了M光纤宽带,又投资多万元建立了移动信号塔,铺设了户户通水泥路,使村子面貌焕然一新。为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去年,章云彩又争取项目资金7万元,建设了文化大舞台,多方筹措资金,为村里的秧歌队购买了价值近5万元的演出服装。“驻村工作队没少为我村出力,很感谢他们。”沙渚汪村*支部书记林喜三说。------------------------------王小明:当好扶贫*策宣传员□本报记者燕亚男文/图王小明(右)为*奇讲解扶贫*策“吃饭了没?”“到家坐会儿吧!”11月9日,在村道上看到王小明,宝丰县观音堂林站大石扒村村民热情地和他打招呼。今年36岁的王小明是宝丰县委宣传部理论室主任,也是一位社科扶贫宣传员。自今年7月底上任以来,为做好脱贫攻坚*策宣传、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他经常放弃休息时间,除了走村入户宣讲*策外,还要统筹指导全县的社科知识普及,把更多的扶贫*策、知识送到千家万户。
帮助贫困户了解扶贫*策沿着村里蜿蜒曲折的山路绵延而上,阳光暖暖地照着,驱散了初冬的寒意。村子里,随处可见精心布置的小景观。爬过一段小陡坡,王小明熟门熟路地走到贫困户徐兰英家门口,正遇上徐兰英的女儿*杰。*杰热情地招呼:“小明来了,快屋里坐,屋里坐。”“俺婶最近身体咋样?轮椅用着还习惯吧?”王小明问。“这段时间我妈精神比较稳定。这几天暖和,没事了我就推着她到外边晒晒太阳。”提起轮椅,今年50岁的*杰显得特别激动。今年75岁的徐兰英有精神病史,常年卧床,手脚变形,不能正常行走,一直跟着女儿*杰生活。随着年龄增长,加上身体动过大手术,*杰抱不动母亲了,徐兰英晒太阳的次数也越来越少。王小明得知情况后,根据扶贫*策,上门为徐兰英办理了残疾证,并跑前跑后为徐兰英申请轮椅。轮椅申请下来后,王小明开车给徐兰英送到家。“他就像亲兄弟一样,一直以来对我们家都很照顾,每次来家里不是给我们带点吃的就是留点钱,还把自己结婚时的新被子拿来给我母亲盖。”*杰感慨地说。“国家*策真是好啊,像低保、重度残疾人生活和护理补贴等等,只要符合*策扶贫的福利我岳母都享受了。这些东西以前我们都不懂,小明每次来都会给我们一条一条详细讲解。像办残疾证时要填很多资料,都是他帮忙填写的。”*杰的丈夫*奇说。临走时,王小明又反复叮嘱*奇,天冷了,一定要给老人家做好保暖,外出做好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有啥事随时给他打电话。
文化助力脱贫树立群众信心除了帮扶贫困户,宣传扶贫*策,为了让社科扶贫*策信息入脑入心,王小明通过一次次的下乡走访、摸索,不断总结,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专题报告会、知识讲座、现场咨询、文艺演出活动,向村民赠阅科普读物和宣传手册,大力宣传脱贫光荣的思想观念,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只有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村民,让大家了解扶贫*策,共同奔向幸福小康生活。”王小明说,今年7月以来,他们组织开展了“百场故事汇”宣讲活动,深入各乡镇,围绕脱贫攻坚开展宣讲10余次。今年9月,王小明邀请中共潢川县驻郑州流动*员工作委员会书记、河南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久生到观音堂林站作宣讲报告。为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今年10月,在王小明的协调下,市社科联和宝丰县委宣传部联合组织电影放映队来到大营镇上李庄村、观音堂林站观音堂村,开展扶贫扶志宣讲暨电影放映活动。看完电影后,大营镇上李庄村*支部书记王霞说:“我们村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村民一到晚上都各自在家待着,邻里之间没有多少交流。这种方式不仅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还能以扶志助力脱贫攻坚。”观音堂林站观音堂村村民胡*杰说:“我看了这部电影后,有个信念就是摆脱困境,战胜困难,脱贫致富。”王小明说:“扶贫先扶志,希望通过我们的精准扶贫*策宣讲活动,不仅让贫困户看到*和*府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气魄,增强脱贫信心,同时让他们了解国家扶贫的重要意义,真真切切感受到*的温暖,充分调动贫困户思脱贫、想脱贫、谋脱贫的积极性,激发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11月17日
苗庄村:因地制宜发展惠农经济
□本报记者范丽萍文/图
张永浩(右)正与村民交流畜牧养殖信息“这两年,除了侍弄家里的几亩田地,我还发展养殖,不仅脱了贫,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昨天,在叶县夏李乡苗庄村,等着给羊打疫苗的王晓鹏跟记者拉起了家常。▍精准帮扶提高农户收入今年32岁的王晓鹏是个踏实能干的小伙子,也是村里的“脱贫之星”。年以前,他常年在外打工,只有农忙的时候才回家。“家里有8口人的地,单靠种植挣不了多少钱,只能到外面打一些零工。”王晓鹏说,照顾孩子和老人的重担完全落在了妻子身上,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又没有什么好办法。后来,村里和驻村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引导他发展养殖,并为他联系销路,为王晓鹏一家实现脱贫增收找到了好出路。现在,他家里养了30多只羊和一些柴鸡,不出家门就有人收购。“发展畜牧养殖产业,是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由于每户的情况都不一样,就需要采取不同的帮扶办法和手段。”平煤神马集团天通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天通电力公司)驻苗庄村第一书记张永浩说,他和两名扶贫队员已经驻村两年多,对这里的情况相当了解:苗庄村有户人,有3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余亩,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56户。为尽快带动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他们联合村干部挨家挨户地了解情况,为农户发展种养业提供相关的技术、信息以及*策方面的帮扶等,激发农户对现代农业种养技术的求知欲。村民种植的红薯、玉米、花生,养殖的鸡、羊等,通过企业消费扶贫产品对接会兜底收购。据统计,在10月份该公司承办的一场消费扶贫产品对接会上,苗庄村村民积极参与,仅仅两天,现场零售+企业采购销售额就达到3万余元,加上之前两场消费扶贫产品对接会,村民总计收入近20万元,带动了近20户贫困户增收。▍因地制宜发展惠农经济苗庄村地处丘陵地带,除了小麦、玉米等常见粮食作物外,还有一片艾草种植地。“虽然艾草种植面积只有52亩,却是我们村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一项,也为不少留守妇女和闲散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据夏李乡葛庄管理区区长、苗庄村*支部书记彭冰阳说,为了种艾草,天通电力公司和村里共同筹措了7万元,到山东考察、挑选品种。“因为没有经验,都是摸索着来,我们这里都是山岗子地,缺水,还专门挖了一座用于施肥、灌溉的蓄水池。”这期间,他们遇到了不少难事,尤其是在流转土地过程中,不断与村民沟通,一家至少跑三四趟,因为如果不能连片种植,后期管护起来就非常麻烦。彭冰阳表示,艾草是一种耐旱性很强的植物,一年可以收割两三茬。从年开始到现在,艾草种植收入全部用在了村民劳务支出和公共设施的维护上。村民得到收益,自然也更支持村里的决定和发展。“目前,村里正和驻村企业筹划着花椒种植项目,已经流转了40亩土地。”在村委会东北不远处还有一个名为“三人行”的纸箱包装公司,虽然门头不大,但业务来自四面八方,工人们正在生产车间认真地操作每一道工序。“我们是去年被村里招商过来的,虽然这里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但村里给予了我们很大帮助,创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有好几次,驻村第一书记还充当推销员,给公司拉来了业务。”该公司负责人董向辉说,公司现有13名工人,其中7名贫困人员都是村里和驻村企业推荐而来的,干活非常卖力。女工杨秀琴已经在这里干了半年,她说自己每个月可以拿到0元至0元工资,“劳动强度不大,关键是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我愿意长期干下去。”
王晓娜:“希望村民过上幸福日子”
□本报记者燕亚男文/图
王晓娜(左)在大石扒村集体经济发展扶贫车间查看白玉木耳菌棒的生长状况“最近身体咋样?今年花椒还行吧?有啥困难不?”11月13日,王晓娜来到宝丰县观音堂林站大石扒村贫困户张改家,详细询问她家最近的状况。几乎每隔一段时间,王晓娜就会来贫困户家里走访慰问,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今年42岁的王晓娜是观音堂林站的宣统委员,同时也是一位社科扶贫宣传员,自年10月上任以来,她一直在观音堂林站18个大大小小的村落间奔波。▍尽己所能帮扶贫困户“这段时间在大石扒村多一点,几乎每天都要来一趟。”王晓娜说,主要工作是入村宣传脱贫*策,完善贫困户资料,对所有村档、户档进行再审核、再筛查,防止贫困户返贫。69岁的张改是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患有高血压,需长年服药。75岁的老伴李同玉患有脑梗,老两口靠种地生活。自从村里开始种植花椒,老两口也在自家的荒地上种了花椒。“以前不懂这些扶贫*策,晓娜经常来给我们讲,生活一天比一天有奔头。”张改高兴地说,现在村里路修得可好了,还有路灯,家家户户都通自来水,这以前想都不敢想。“每次到贫困户家,看到他们的笑脸,我心里就特别高兴和满足。”王晓娜说。从张改家出来,王晓娜又来到该村集体经济发展扶贫车间,只见一排排白玉木耳菌棒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工作人员正在一边观察菌丝的大小,一边控制室温。“今年产的0多斤白玉木耳全部卖完了,带动村里20户贫困群众每户每月增收0多元。从晾晒、烘干到包装,晓娜没少操心,隔几天来一趟,还帮我们宣传。”该村*支部书记李老九说,遇到啥困难只要给晓娜一说,她就会跑前跑后帮忙,有时候还请专业老师来给村民进行花椒、果树种植技能培训。▍希望村民过上好日子观音堂林站位于宝丰县西部山区,缺少水源,土地贫瘠,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较差,贫困发生率较高。该林站18个行*村中,有17个是省级贫困村,贫困人口户人,是全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王晓娜工作的重中之重。她通过入户走访、走进田间地头、帮助贫困户整理庭院、送戏下乡等方式把更多的扶贫*策、脱贫攻坚知识带给群众。今年48岁的胡进宝曾是滴水崖村西组的贫困户,村干部和驻村帮扶队员为他量身定制了详细的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送他去参加花椒种植技能培训,帮助他发展花椒产业。学有所成后,胡进宝承包了村里余亩荒山种植花椒,并搞起了林下养殖,用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目前,有10多名贫困村民在他的花椒种植基地里长期打工。王晓娜把胡进宝脱贫致富的事迹写了出来,在入户走访时对其他贫困户进行宣讲,以此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80岁的高玉是金庄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2月,王晓娜到该村指导疫情防控时,询问高玉有什么需要,高玉无意间说绿豆清热败火,但家里没有绿豆了。于是,王晓娜到处跑着买绿豆。由于疫情,超市都关门了,王晓娜跑了5家超市才买到十几斤绿豆,这时天都已经黑了。她又返回该村,把绿豆放到防疫点,让值班人员一定给高玉送去。提起这些,王晓娜说:“其实我做的都是小事,作为一名社科扶贫宣传员,尽我所能帮助大家,通过扶贫宣传让他们了解更多扶贫优惠*策,帮助贫困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希望他们都能过上幸福的日子。”
11月18日
李信昌:返乡创业打造美丽乡村
□本报记者胡耀华文/图
李信昌(右)与赵村镇副镇长张晓燕查看果园情况“这些果树都是3年前栽种的,今年已经挂果了,预计明年就有个好收成。”11月13日上午,鲁山县赵村镇南阴村一处采摘园内,李信昌给前来指导工作的赵村镇副镇长张晓燕介绍果园情况。果园不远处,有村民在忙着平整土地,平整好的地上正在建房。李信昌说,这些房屋全是镇*府协调的扶贫项目。工地四周,栽种有桃子、酥梨、杏子、甜柿等果树。“预计3年后,这里将遍地花开,山果飘香,成为休闲游玩胜地。”李信昌信心满满地说。▌辞工返乡创业今年51岁的李信昌家住赵村镇关岈村。初中毕业后,他在铅锌矿干过活儿,也在当时的梁洼焦炭厂打过工,力没少出,但收入仅够维持生活。年,经别人介绍,他到深圳打工,一干就是20年。李信昌在深圳给人开过货车,后来自己买车跑起了运输。7年,周围不少人还在贫困线上挣扎,李信昌已经在鲁山县城买了房。9年,李信昌不跑运输了,到深圳市世椿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任生产经理。虽然公司待遇丰厚,但李信昌一直有自己的想法,就是回家干点事业,既能照顾家人,也能带老家的人一起赚钱。年,他毅然辞职,回到故乡开始为梦想而奋斗。▌打造美丽家园李信昌的梦想是改善村内环境,把整个村子变成百果园、花果山,然后依托青山绿水建设康乐园,吸引人们前来养生或游玩。李信昌的想法不仅遭到家人的反对,也被不少人嘲笑。但李信昌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并在当地*府的协调下,首期投入近千万元,利用两年时间建造了四个大水塘。“这些水塘用处很大,不仅能观赏,还能灌溉农田。”李信昌说,最重要的是将来可用于养鱼,供游客垂钓。为进一步打造美丽家园,年,李信昌先后成立了鲁山县鸿润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鲁山县鼎森实业有限公司,并通过土地流转,创建了南阴村林果种植示范园。年,李信昌先后联合赵村镇白草坪、南阴、关岈、寨子沟等四个行*村的多户村民一起发展种植。其间,为鼓励大家种果树,李信昌不仅免费提供果苗,还承诺每棵树苗每年补贴10元钱,连续补贴3年,收获的果子果农自己销售,卖不掉的果子全部回收。“原来想着忽悠人哩,结果人家全兑现了。”今年47岁的王良正家住白草坪村。年,他在李信昌那里领了棵梨树苗栽种,第二年得到多元补贴,目前共得到补贴一万多元。也是在李信昌的鼓励下,南阴村村民李*也栽种了近千棵梨树。“就没想着能补贴,结果一分钱没少俺的。”李*说,他家栽种的梨树今年都挂果了,预计明年就有好收成,在李信昌带动下,他们那里不少村民都种上了果树。▌未来信心满满“能走到这一步,多亏镇*委、*府大力帮助。”李信昌感激地说,从当初建水塘,到后来流转土地种果树,都离不开镇*委、*府的大力支持。赵村镇镇长张学敏和副镇长张晓燕更是三番五次前往指导,增加了他创业的信心。前不久,镇*府又出面协调万元用于村集体建设农家乐,建成后归李信昌使用,但他需要每年向村集体缴纳5万元租金。“这样不仅方便了自己,也为村集体增加了收入。”李信昌说。“现在果园已基本建好,正在扩建通往村里的路。”李信昌说,下一步开始绿化,争取把家乡打造得更加迷人。“他的想法很好,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带动更多村民一起致富。”张学敏说,李信昌不仅情系家乡,还很有爱心,经常参与和支持镇上的公益事业,逢年过节更是不忘看望贫困群众和孤寡老人,值得称赞。
小昝庄村:集体经济强群众幸福指数高
□本报记者孙书贤文/图
脱贫户张二功在采摘茄子平坦的健康步道在村子里循环延伸,盛开的菊花在初冬时节格外耀眼,镶嵌在墙上的小盆景精巧别致。游园的亭子下,几位老人在晒暖聊天;广场上,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荡秋千玩耍。11月16日上午,郏县李口镇小昝庄村一派安静祥和。“俺村现在比城里都好,出门走在健康步道上,身边处处是景观,福利一年比一年高,这都是托了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福!”村民景俊楠高兴地说。▌大棚蔬菜迎来致富曙光小昝庄村原是省级贫困村,全村户口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33人,人均耕地1.2亩。过去,因缺乏致富带头人和产业,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增收无门。小昝庄村距离平顶山市区仅7公里,有突出的地理优势。年,该村建成千瓦光伏发电站两座,安排了两名贫困户做管理员,他们每月增收元。年正式运行后一年发电19万多度,收益14万多元。村*支部书记昝付营说:“光伏发电的收益主要用于公益岗位扶贫、奖励补助扶贫和村内小型公益事业等。”在建设光伏发电站的同时,昝付营带领村两委成员外出学习后,决定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随后,在*支部的引领下,大家筹资53万元,建起11座日光温室大棚,注册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年春,昝付营带领干部群众在大棚里种上了*瓜,由于管理到位,*瓜喜获丰收。秋季,接茬种上长豆角和茄子,上市后一直采摘供应到春节。当年,实现收入43万元。年4月,该村经“四议两公开”,把专业合作社转为村集体合作社。年冬季,该村投入50万元扩大大棚蔬菜种植规模,建起两座高标准温室大棚。今年2月,小昝庄村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在新建的温室大棚里种植了*瓜和袖珍西瓜,仅上半年就实现收入42万元。今年6月,小昝庄村再次扩建了3座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种植小红妃、小粉妃、小*妃等优质彩色番茄、有机花菜、水果*瓜、青皮公斤茄等特色蔬菜,并引进熊蜂授粉,提高蔬菜的质量。“这些特色蔬菜今年春节前就可以上市了,再增收20多万元不成问题!”昝付营信心满满地说。▌经济壮大村民得福利村集体经济得到发展,也给村民带来了丰厚的福利。年春节,小昝庄村给全村65名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派发两袋豆奶,5斤鸡蛋;13名贫困户除了分到过节大礼包,还领到元红包。年,该村实现收入51万元。当年春节,村里为全体村民派发的福利又提高了。有了村集体产业经济后,该村安排30多名村民就业,每年给他们发放务工工资26万多元。年底,小昝庄村光荣地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如今,村里13户贫困户全部光荣脱贫。村民张二功是蔬菜种植基地的受惠者之一,近年来,他靠蔬菜大棚不仅脱了贫,家里还购买了大彩电、冰箱、洗衣机,做饭也用上了液化气。今年,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又上了个台阶,4公里道路全部铺成了柏油路,太阳能路灯覆盖全村大街小巷,村民全部用上自来水,两个文化游园、两个运动主题广场和高标准运动场建成,投资10万元建设的农村幸福院为留守老人、儿童及贫困户带来了福音。“现在俺村出门走上柏油路,村头就有漂亮的游园,要不是村干部带领大家发展集体经济,村民们哪儿来的这些幸福!”张二功激动地说。
11月20日
梁红涛:带动乡亲种植中草药
□本报记者孙书贤文/图
药材丰收,梁红涛喜不自禁昨天上午,郏县白庙乡司楼村田间一派繁忙景象,百草缘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梁红涛正带领村民收获丹参、地*。“今年药材市场行情好,又是一个丰收年!”捧着新鲜的药材,梁红涛笑得合不拢嘴。在合作社干活的村民宁梅玲说:“红涛带动乡亲种植中草药,我们在家门口干活儿,每天收入80元呢!”▌返乡创业种植中药材今年41岁的梁红涛曾在上海打工5年,尽管收入不低,可回乡创业的想法始终在他心头萦绕。9年初,他辞工返乡,准备干一番事业。梁红涛的父亲是名老中医,经过市场调查和慎重考虑,他决定把创业方向定在中药材种植上。当年春,梁红涛租了16亩地,在父亲的指导下种植了地*、丹参、板蓝根和菊花。经过精心管理,药材收获后,他拿到了2万多元的纯收入。第二年,尝到甜头的梁红涛成立了郏县百草缘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中药材30多亩。梁海彬、宁梅玲等10多人在合作社务工,可拿到40元的日薪。年,梁红涛的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大到40多亩,并与禹州的中药材公司和郏县圣光集团达成了合作。当年,梁红涛安排30多名村民务工,工资也由原来的每人每天40元涨到60元至80元,他当年获得纯利润5万多元。▌邀请专家解难题梁红涛自己发展中药材种植的同时,还带动乡亲一起种植。谁家遇到问题,他都会想尽办法解决。年,梁红涛种植的80亩生地出现出芽率低、种子腐烂的现象。在朋友的指点下,他邀请市农科院科技专家马培芳来“看诊”。马培芳指导他先用多菌灵把生地种子喷一遍,晾干后再种植。生地的发芽率果然提高了,梁红涛避免了一笔不小的损失。此后,马培芳成了当地中药材种植户的座上宾,经常来为大家提供技术指导。当年,合作社成员种植的板蓝根出现枯萎现象,马培芳指导他们用多菌灵和代森锰锌喷洒,枯萎的板蓝根恢复了生机。有村民种植的防风开花,马培芳回访发现后,提醒村民防风开花会导致减产,指导他们把花朵打掉,帮助他们减少了损失。▌带动乡亲抱团致富年,中药材市场行情十分看好,梁红涛将种植面积扩大到亩,用工人数一度达到70多人。当年,他的纯收入达到15万元。自己富了不忘回报乡亲,梁红涛积极向乡亲们提供种子、技术,还帮助他们销售。在梁红涛的带动下,全村发展中药材种植多亩,仅同村的梁玉增和梁自强就各自种植10多亩,每人实现纯利润2万元。年,中药材价格一路下滑,原来10元一公斤的生地降到6元多,丹参、防风的价格更是由每公斤14元降到3.5元,当年,20多吨中药材积压滞销,社员们种植中药材的热情受到打击。面对挫折,梁红涛没有气馁,他耐心地给社员们做思想工作,劝大家不要灰心,把收获的药材保存好,待药材价格上涨时再出手。到了年种植季,为了最大限度减少社员们的经济损失,梁红涛带领大家采取小麦与药材间作套种的模式进行种植,既收获了小麦,又收获了药材。今年,中药材行情终于看涨,梁红涛及时联系客商前来收购,两年来库存的中药材全部出售,解除了大家的后顾之忧。“梁红涛带领大家种植中草药,跑前跑后解决问题,帮助销售,大家很感谢他!”种植户梁自强感激地说。“梁红涛发挥中医世家优势,带领乡亲发展中草药种植,给乡村经济振兴带了个好头,发挥了模范带动作用。”白庙乡*委书记王应钦说。
徐国超:果农的贴心人
□本报记者王辉文/图
徐国超(右)在南王庄村指导史彦坡修剪果树昨天上午,市林业局林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工程师徐国超像往常一样,驾车沿着熟悉的乡间小道来到南王庄村,帮助果农为冬季果树修剪整形。徐国超走进村子,不时有村民热情地和他打招呼。南王庄村位于叶县辛店镇南部,全村户村民,其中果农有多户,果园面积达1亩,种有桃树、杏树、黑李等多种果树。今年55岁的徐国超早年毕业于河南省汝南园林学校。后来,他又进入*淮学院园林技术系学习,长期在市林业局林业技术推广站从事果树管理技术推广工作。年10月,他被叶县科技局选聘为科技特派员,主要负责叶县辛店镇、常村镇几个村子的果园技术管理。▌指导栽树花果飘香昨天上午,徐国超望着南王庄村一片果园自豪地说:“这些果树从育种、选苗,我都参与了,亲眼见证它们从筷子长的树苗,一直长到开花结果。”当初,辛店镇关庄村果农季国明家的梨树苗栽下一年多了,但枝叶细小,与同时栽种的其他果农家的梨树苗差别较大。得知情况,徐国超到果园亲手挖开部分梨树苗后发现,季国明家的树苗因为栽种时入土过深,影响了苗木的生长发育。徐国超向季国明建议:“要么把原来种下的树苗拔掉后重新挖浅树坑栽种,要么把树苗主干周围的土铲掉一部分。”当时,关庄村还有三四户果农家的树苗出现了和季国明家同样的情况,在徐国超的一一指点下补救处理后,这些苗木很快焕发了生机。如今,季国明家的梨树已经进入盛果期。▌果丰民富贴心果农为降低果农购买农药的成本,年春天,徐国超垫资0元,从山东买回来两吨硫磺粉,又在市郊湾李村买来一些生石灰,与辛店镇小梁沟村村民一起用土法熬制石硫合剂向果农推广使用,众多果农从中受益。经了解,石硫合剂在春天果树萌动期、病虫害尚未产生时使用,可以有效扼制病虫害,并且无农药残留。今年50岁的南王庄村村民史彦坡曾是村里的贫困户,年春天,他听徐国超的建议,又由南王庄村*支部书记翟国松免费提供棵果苗,开始种果树。此后,徐国超在果树施肥、病虫害防治及枝条修剪方面不断给他指导,史彦坡受益颇多。自从有了果园,史彦坡不再东奔西走四处打工了,安心与家人一起精心打理果树发家致富,成功甩掉了贫困帽。史彦坡说:“如今一亩地卖桃收入六七千元,这都是徐工(徐国超)的功劳,当年要不是徐工的指引,我哪里能下定决心种果树。”南王庄村果农白云一家四口人,种了七亩果树。“挂果三年了,平时有啥不懂的,就问徐工,人家还不时到村里来讲课,我听了好几次呢。”白云说。翟国松说:“南王庄村发展林果经济离不开徐国超的大力支持,这里的果树从育种栽培到一年四季的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及施肥浇水等,主要靠徐国超的技术引领。除了经常授课,他还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