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龙年初春到了,很多人知道,养生的重点要转到“肝脏”上来,滋肝木、升肝阳、养肝气、防肝郁等等,都是养生的大文章。
一些中医爱好者找到医生,指名道姓要开柴胡舒肝丸、逍遥丸、丹栀逍遥丸、越鞠丸等中成药,说是养肝护肝防肝郁,这样做不太好。
肝脏是“将军之官”,它如同一个“统兵大将”,管理调度身体气、血、液的流通,所以被赋予疏泄、升发、藏血功能,并与胆互为表里,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等等。
其实,肝脏还是“刚脏”,意味着它性子刚烈,不是偏左就是偏右,需要用心调养,确保中正平和。肝脏之“刚”体现在两点:
一个是:一言不合就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多见于中青年人、基础病人。
一个是:一言不合就肝气不舒、肝郁气滞,多见于女性、中老年人。
肝出问题,无论是“亢”还是“郁”,都不是好事:
表现在“黄”了,脸黄、眼黄、尿黄。
表现在“乏”了,白天困倦,全身无力。
表现在“厌”了,厌吃喝,厌油腻,厌交流。
表现在“怒”了,生气、急躁、叫骂。
表现在“烦”了,失眠、早醒、无法入睡。
很多人想到是肝郁问题,所以把柴胡、香附等理气药、风药搬出来救急,这个不太对。
肝的问题,首先是阳气的问题,俗话说:肝内寄相火。春季属肝木,木是要生长的,阳气是其助推器。只有该升阳而不升,才会考虑是肝郁。
比如,当脾不运化时,要用理气药疏肝,当心不运血时,用风药来升阳,当春季风寒引起感冒,也是用风药来祛风邪。
但不要忘了,肝阳的来源是肾阳,肾阳是先天之本升发之精阳。从这个方面来说,肝阳的升、平、补、泻,都要与肾阳挂钩才行,而且必要时还要护内阳,既养生,又祛邪,还治病。
与肾阳有关的药方,大家马上就会想到“六味地黄丸”系列,它是壮水之主,以助阳或制阳。六味地黄丸是一个大系列,不同的药方对应不同的治疗调理重点,对于老、中、青而言,该如何用?
中医支招:20岁左右的青年,用知柏地黄丸;40岁左右的中年,用归芍地黄丸;60岁左右的老年,用杞菊地黄丸。
1、20岁为什么用知柏地黄丸?
知柏地黄丸,就是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共8味药组成。
知母是苦寒之要药,黄柏更是和黄连、黄芩一起俗称“苦寒三兄弟”。知母和黄柏两个苦寒药掺入六味地黄丸,组成知柏地黄丸,作用是清热泻火,滋肾润燥。
知柏地黄丸是地黄丸系列药方里,阴寒较重的药,目的很明确,就是降火。
阴虚会生热火旺,阴虚是肾阴虚,火旺是肝火旺,并带动心火旺,肺火旺,所以既要靠六味地黄丸补肾滋阴,升发肝阳;另一个方面要靠知母黄柏来清火。
青年人群,容易出现手足心热、口干咽干、口腔溃疡、潮热盗汗、冲动易怒等问题,这是肾阳促肝阳太过,但问题是青年人原本就阳气充足,肝阳太多而化火,就会出现肝火旺盛问题,需要下火、泻热。
2、40岁为什么用归芍地黄丸?
归芍地黄丸,就是六味地黄丸加了当归、白芍,共8味药组成。
当归是血家圣药、妇科妙药,白芍是养肝阴的主药,是活血之草。当归和白芍组成归芍地黄丸,作用是养血滋阴,补肝肾阴虚。
换句话说,凡是一切阴虚之症,归芍地黄丸都能帮上忙。
人到中年,腰酸腿疼、乏力疲倦、头晕眼花、五心烦热、精力不济、注意力难以集中、失眠易醒等,临床多见于舌红苔少或无苔,脉沉细,这是肝肾阴虚典型表现。用归芍地黄丸滋补肝肾,就可以解决问题。
3、60岁为什么用杞菊地黄丸?
杞菊地黄丸,就是六味地黄丸加了枸杞子、菊花,共8味药组成。
枸杞子是一药四用:养肾、润肺、益肝、明目,是养眼第一药;菊花是一药三用:滋肾、补肺、平肝,是护肝第一药。
杞菊地黄丸是调理肝肾阴虚的,引起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视物不清,迎风流泪等问题,它堪称老年人补肝益肾的当家药,特别适用于“老眼昏花”问题。肝开窍于目,所以养肝就是养眼,护肝就是护眼。
而且,杞菊地黄丸在肝肾阴虚时,枸杞菊花护肾气,护肝气,对缓解高血压有一定作用。
总之,青年用知柏,中年用归芍,老年用杞菊,是在辨证论治后做出的选择,关键是要对症,用药需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