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春季养肝的小方法 [复制链接]

1#

之前我们聊起过“泻脾中伏火”的泻*散家中有五兄弟,那时就收到很多朋友留言说希望可以聊聊它家另外的几位兄弟,那么今天我们就请来它家另一位堂兄——归芍地*丸,来为大家柔肝养肝吧。

◎图片由千库网授权

俗话说的好:“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就到了农作物快速生长的阶段了。

当然,人与自然也是和谐统一的,若想自己的身体机能可以像春天的农作物一般焕发生机,那么在这个季节里就要让肝阴、肝血保持充足的状态,不然呢就很容易出现一些类似“上火”的症状:比如晨起口苦,两颊处泛赤色,后背连带着腰部酸痛不适,足跟部疼痛不适,小孩子山根泛青,老人容易手脚发麻、颤抖,这些都是肝血不足,肝肾阴虚火旺的部分症状,想要缓解这症状呢,就需要养血柔肝,滋阴降火,就可以选择归芍地*丸。

归芍地*丸

这位地*丸是六味地*丸的堂兄弟之一,可能名气上没有杞菊地*丸、知柏地*丸、麦味地*丸那么大,但是它的实力可不容小觑。

“熟地*24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牡丹皮9克、茯苓9克、泽泻9克、当归6克、白芍药6克”。

“瘦人多火,阴血日涸,或去血过多,阴分日亏,或忧思过度,煎熬真阴,则诸经凝泣而腹痛矣。多见细涩,或见虚微,阴虚阳旺,乃见细疾。气离血散,弦细而极。旺,脉见细数,知柏四物汤、归芍地*丸。”

此方首载于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一书,是在六味地*丸的基础上加以当归身、白芍药而成,是为阴血亏虚,肝肾失养而创立的方剂,此方最初用以治疗咳嗽、咳血或妇人阴血亏虚的腹痛证,而后被多位医家收载,扩大了此方的治疗范围,现常用以治疗肝血亏虚的足跟疼痛,小儿山根泛青,老年人手足震颤、麻木,和午后心烦、发热,腰酸腿痛等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在这些疾病中,归芍地*丸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足跟痛

哪些人最容易出现足跟部位的疼痛问题呢?我们来数数,比如常穿高跟鞋的年轻女性,需要长时间站立的职业人员,产后的妈妈们,还有一部分人属于发生疾病后身体失于调理和上了岁数的老年人群体。这些人群中除了常穿高跟鞋的年轻人外,其余这些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特点——劳伤筋骨。

●《*帝内经》说:“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肾主骨、肝主筋,长时间站立、行走的职业尤其需要养血柔肝,以养护筋骨;

●可能这时就有人要问了:“那我不需要长时间站立啊,为什么也有足跟痛的毛病呢?”

那可能您就需要问问自己有没有肝肾亏虚的症状了。中医常说此病的发生原因在于“形盛而体衰”,这里的体衰多指肝肾亏虚,也就是《医宗金鉴》中所说的:“筋骨间作痛者,肝肾之气伤也。”上述人群中的足跟疼痛其实多由肝血亏虚,肝肾失养所致,大多可以选择归芍地*丸进行调理。其实,中成药版归芍地*丸的说明书中就明确写有“治疗足跟疼痛”。

◎图片由千库网授权

但是,有一点需要大家格外注意,足跟痛也分:瘀血作痛,风湿热痛、风寒湿痛和血虚痛。而归芍地*丸更适合治疗“血虚的痛”,这种“痛”常常是不影响正常工作或劳动的,但长时间走路就会明显感到疼痛不适。

小儿山根泛青

小儿山根泛青常常是妈妈们焦虑的原因之一,因为此类宝宝常常比别家孩子更容易生病,脾胃功能也相对差一些,夜晚容易惊醒,容易哭闹,睡的也不好。

◎八岁手绘

而中医调理这类问题常常从两个方面下手:

一类孩子舌苔厚,排便不规律,容易感冒,多是由于脾胃功能差,肺气不足导致的,需要调理脾肺功能;

另一类孩子舌体偏红,脾气又急又大,常便秘、数日排便一次,常常半夜哭闹不止,此类宝宝多是先天禀赋不足,阴虚内热所致,也叫阴虚木燥。调理起来当然需要滋阴降火,那小孩子的火要怎么降呢?

三豆乌梅白糖汤的创始人,清代名医彭子益告诉我们可以:“每日蒸鸭蛋一个,以补阴,久之血活阴生”,此类宝宝“宜常服归芍地*丸数小粒,此丸善治一切阴虚诸病,比六味地*丸活动”,因为此方可以滋养木气,而升发肝胆之气,所以也是非常适合于春季调理肝肾之剂。

午后烦热

“午后烦热”这几个字说起来很容易,但真正辨证选方时也没有那么简单,今天借着这个症状我来分享一个非常有思辨意义的古方医案。

这个医案发生在清朝末年(年),被完整地收录在《醉花窗医案》中,细读起来非常有意思。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医案是如何通过“发热症状”而推演选择“归芍地*丸”的。(由于原医案的行文方式为文言文,我就直接转述成故事的形式分享给大家。)

◎图片由千库网授权

星槎侍御有个女儿,小小年纪就已经熟读《四书》《诗经》等经典古籍,而且在书画方面也已经颇有建树,当然非常得宠,也非常受重视。就在这个女儿十三那年的夏天,偶然就得了一场病:发热,身、面红赤。星槎赶忙请大夫来给女儿治疗,大夫来了好几拨,但治疗方法却不同:

第一拨大夫说:“这是瘟疫,要用藿香正气散”;

第二拨大夫说:“是因为贪凉阴冷,阳气被郁滞在脾经,要用散火汤”;

第三拨大夫说:“是中暑,要用香薷饮”;

第四拨大夫说:“是实火,要用承气汤、天水散”;

各个方法都用了,病情却未见好转,于是星槎又请了此医案的作者王堉,就有了如下的对话:

问:“头痛吗?”答:“不痛”

——“这就不是瘟疫”。

问:“用手摸身上时会觉得烫手吗?”答:“没有”

——“那也不是脾郁”。

问:“有腹痛,吐泻的症状吗?”答:“没有”

——“那也不是中暑”。

问:“口渴明显吗、出汗严重吗?”答:“没有”

——“不是实火”。

既然排除了这些情况,王堉大夫接着问:“是午后病情加重吗?”

“是”

“伴有眼前发黑、耳鸣?”

“是”

“偶有口干,咽喉处疼痛?”

“是”

这样一番对话下来王堉大夫基本确定,小女儿的病症是由于阴虚内热所致,开具了大剂归芍地*汤,加生地、蝉蜕,医案中言“两服而愈”。

◎八岁手绘

这样的医案是否引发了您的思考呢?

中医就是这样一个巧妙的学科,您可能会发现同样的药物,有些人用起来就很好,而有些人效仿使用,病情却不见缓解,这其中的原因不是药的不同,而是辨证思路的差异。就像这个医案,表现在患者身上的就仅仅是热象,但治疗起来就会有五种不同的见解,这就是学习中医复杂困难的地方,也是需要大家多多思考的地方。

下面我也想提一个问题,看看大家都有什么思路:“既然归芍地*丸源于六味地*丸,那么什么时候更适合选择归芍地*丸,什么时候更适合选择六味地*呢?”

六味地*丸与归芍地*丸

其实,要回答上面这个问题,我觉得就要弄清楚肝肾两脏之间的关系。

中医常说的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即肾精滋养于肝,使肝之阴血充足,以制约肝阳过亢;肾精又赖肝血的不断补充而化生,《张氏医通》言:“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为清血”。

肝肾二脏,生理上相互扶持,病理上相互影响,这既是“精血同源”也是“肝肾同源”的意思了。所以,很多滋阴补肾的药物中都会暗含善入肝经之药,就好像六味地*丸中的山萸肉与牡丹皮。

◎图片由千库网授权

然后,我们再回归到六味地*丸与归芍地*丸的选择上,这两味药物相比六味地*丸就好像重拳出击,集中所有力量填补肾脏,更适合于腰膝酸痛,夜晚盗汗,牙齿酸痛不耐冷热,小儿囟门迟闭的人群;而归芍地*丸则偏于兵分两路,肝肾同调,更适合于肝血亏虚明显者,如产后或疾病后疼痛症状加重,筋脉拘急疼痛,容易手脚麻木、震颤,可兼见急躁、易怒,眼目赤涩等病症。

今日的文章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春日的养生之道您理解了吗?希望今日的文章不仅可以给您带去滋养肝肾的思路,更是开启您思考中医的钥匙,让您的四季里都有中医的智慧。

好了,我们下期再见~

—THEEND—

相关文章回顾

?足跟、足底疼是怎么回事?

?中医怎么“增强抵抗力”呢?

?气虚之人春天该怎么办?

更多相关文章请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