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神仙服食方武当道家ldquo养生 [复制链接]

1#

武当山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举世闻名的道教圣地和道家修身养性的地方,它孕育了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器重医药知识、研发的药品至今仍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在宋代以前,武当山远离喧嚣的井市,不被统治者重视。这里山高壑深,林木茂密,药用资源繁多,秀美的自然风貌和宜人的气候,吸引了无数隐居、修真、炼丹、采药者。南朝刘宋郭仲产的《南壅州记》说:"武当山广三、四百里……学道者常百数,相继不绝"。绵绵不绝的修道者来到武当山,他们不但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养生术和其他方术,并且也掌握了一定的医药知识。为了追求所谓的长生不死,他们不断地收集药物并鉴别药物的种类和性能。道教出现后,修真的神仙方士衍化成道士,替百姓画符祈祷、治病解厄成了扩大道教影响的一种方式,治病当然不仅仅是用符水,也需要医药作配合。道教的追求长生和治病解厄,直接促进了古代医药学的发展"。

有文字记载的武当山道人服食和治病的事迹可追溯到汉代武当著名道人尹轨。《武当福地总真集》载:"尹轨,字公度,太原人,文始先生弟子也,博极群书,晚乃学道……常起居山林服*精,年百余岁……入太和山去领杜阳官太和真人"。

武当山自道教创建以来,武当山的道医们就源源不断地从民间吸取营养,引进技术,将流行在民间的各种健身养气法收入道教,加以宗教化地改造,纳入道教医药体系中,成为武当道教医药体系中"养气"方法的准则。在用药治病疗伤方面,道医们也是以养气、理气、破气、调气为主要治疗方法。

中国古代历来有十道九医之传统,学道者习医既是帮助他人之途径,亦是修道、识道的重要方式之一。道教医学是在与中医学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以长生成仙为最终目标,同时兼顾防病治病,其中既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等道教文化色彩明显的生命科学内容,又容纳了道医所采入的诸多传统中医学知识,与中国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医”是近代对奉行道家思想或道教教义的医者的概称。早期如晋葛洪《神仙传》中壶公、董奉,汉魏以后,如晋葛洪、南朝陶弘景、隋杨上善、唐孙思邈、宋王怀隐、元丘处机、清傅山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人物。他们或学*老,或为道士,均引道论医。

武当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垂直气候明显,气温随海拔高度递减,年降水量~毫米﹐多集中夏季﹐为湖北省暴雨中心之一。全山分3层气候区:高层即朝天宫至金顶,海拔-米,年平均气温8.5℃;中层即紫霄宫至朝天宫,海拔-米,年平均气温12℃;底层,在海拔米以下的太子坡和武当山镇等地,年平均气温则在15.9℃左右。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自然气候,使武当山的药用植物丰富,在《本草纲目》记载的多种中草药中,武当山就有多种。据年药用植物普查结果,已知全山有药材种。因此,武当山有“天然药库”之称。药用植物有曼陀罗花﹑金钗﹑王龙芝﹑猴结﹑九仙子﹑天麻﹑田七等很多名贵药材。其中,武当山*精、灵芝、奶参(太子参)、何首乌、野百合、三七、*芪、野山药等更是道家修炼、养生、辟谷的必备“仙药”。

《抱朴子》中曾说:“昔人以本品得坤土之气,获天地之精,故名。”两种说法差不多,都是说吸收了自然界灵气的意思。

*精

*精(学名olygonatumsibiricum),又名:鸡头*精、*鸡菜、笔管菜、爪子参、老虎姜、鸡爪参。为*精属植物,根茎横走,圆柱状,结节膨大。叶轮生,无柄。药用植物,具有补脾,润肺生津的作用。

*精以根茎入药。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功能。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肺虚燥咳,精血不足,内热消渴等症。

*精在道教神仙故事里是最常见的一味药物,《神仙传》里很多男女老少神仙都是通过服食*精脱胎换骨走上长生之路的。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服食*精的,恐怕已经说不清了。据张华《博物记》中说:"昔*帝问天姥曰:天地所生,有食之令人不死者乎?天姥曰:太阳之草名*精,食之可以长生。"这大概是有关服食*精的最早记载。东晋道士兼著名医药家葛洪,在他的《抱朴子·仙药》中亦讲过*精"服之十年乃可大得其益""昔人以本品得坤土之气,获天地之精,故名"*精是百合科*精属的植物,版药典关于它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有详细的说明。

甘、平;归脾、肺、肾经

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用于脾胃气虚,体虚乏力,胃阴不足,口干食少,肺虚咳嗽,劳嗽咳血,精血不足,腰膝酸软,须发早白,内热消渴。

历代本草著作对*精的记载:

《神仙芝草经》:"*精宽中益气,使五脏调良,肌肉充盛,骨髓坚强,其力倍增,多年不老,颜色鲜明,发白更黑,齿落更生。

《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助筋骨,止饥,耐寒暑,益脾胃,润心肺。

《开宝本草》:味甘,平,无毒。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

《本草纲目》:*精受戊己之泻气,故为补*宫之胜品。土者万物之母,母得其养,则水火既济,木金交合,而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补诸虚,止寒热,填精髓,下三浊。

*精是属于一种中药材,在生活中是很常用的,一般*精的根茎是作为入药的,*精本身的功效有很多的,现在很多人都拿*精泡水喝,如果身体出现了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还有肺虚咳嗽以及精血不足的情况,可以适量的服用*精。另外,如果出现了消渴症或者是糖尿病,将*精泡水喝或者是和其它的中药材一起搭配,也能够很好的促进身体恢复健康。

老道医告诉我们,将*精泡水喝能够很好的保健身体健康,同时对于多种疾病都有着很好的治疗作用。*精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功能。用于治疗体倦乏力,精血不足等症;还可抗缺氧、抗疲劳、抗衰老作用;能增强免疫功能,增强新陈代谢;有降血糖和强心作用。

如果身体出现了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还有肺虚咳嗽以及精血不足的情况,可以适量的服用*精。另外,如果出现了消渴症或者是糖尿病,将*精泡水喝或者是和其它的中药材一起搭配,也能够很好的促进身体恢复健康。

在很多的中药名方中,*精是最能够滋补身体虚脱、倦怠还有食欲不振的一种药材。除此之外,如果男性出现了肾虚的毛病,精气亏损严重,而且还出现了腰膝酸软的问题,那么可以适量的多吃一些*精,能够令肾脏快速的恢复健康。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精的作用之外,如果患有了脚癣,也可以将*精泡脚,快速的远离脚癣。

九制*精的实用方法很简单,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煮水、炖汤、煲粥。最好效果是煮水,好吸收。方法是整根放在炖锅中(推荐养生壶,非常好用),用干净的矿泉水,注入方有*精的壶中,隔水慢炖1小时,就可饮用,香气扑鼻,立刻提气,充满身体,体泰通舒。

长期服用*精的功效

1、抑制血糖过高

在喝了*精泡的水之后,对于抑制体内肾上腺素来引起的血糖过高的情况有很大的作用,对于身体的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2、抗疲劳

日常服用*精水,或者是*精浸膏,能够很好的提高体力、抵抗疲劳。在平时加班的时候,其实不要一直用喝咖啡来提神,冲泡一杯*精水,不仅能够提神醒脑,还具有保健身体的作用。

3、抗结核病

*精在身体中对于酸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这种细菌是导致身体出现结核病的主要原因。所以说,患有结核病的患者可以经常将*精泡水喝,能够很好的改善健康状况。

4、延缓衰老

*精在进入身体之后能够起到一定的抗氧化作用,令肝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获得很好的提高,令肌肤越来越年轻,越活越年轻。

5、止血效果

将泡好的*净水注射到小老鼠的身上,就会发现可以起到止血的效果,经过实验发现小老鼠的出血量已经是明显的减少了。

6、治疗心血管疾病

*精泡水喝的功效除了上面介绍的一些,还有一个更加明显的就是治疗心血管方面的疾病。*精水在进入身体之后能够对于垂体后叶素所导致的心肌缺血的问题出现明显的对抗,增强身体对于缺氧的耐受性,促进身体健康。

何首乌

何首乌(学名:polygonimultiflori),又名野苗、交藤、交茎、夜合、地精、桃柳藤、赤葛、九真藤、芮草、蛇草、陈知白、马肝石、九真藤、疮帚等。,为蓼科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根细长,末端成肥大的块根,外表红褐色至暗褐色。

《本草图经》:“何首乌,今在处有之。以西洛嵩山及南京柘城县者为胜。春生苗叶,叶相对如山芋而不光泽。其茎蔓延竹木墙壁间。结子有棱似荞麦而细小,才如粟大。秋冬取根,大者如拳,各有五棱瓣,似小甜瓜。”植物的块根、藤茎及叶均可供药用,中药名分别为:何首乌、夜交藤、何首乌叶。中药何首乌有生首乌与制首乌之分:生首乌功能解毒(截疟)、润肠通便、消痈;制首乌功能补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补肝肾。

何首乌有明显的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乌发、安神、止汁等功效。用于血虚,头昏目眩,体倦乏力,萎*;肝肾精血亏虚,眩晕耳鸣,腰漆酸软,须发早白;高血脂症。何首乌可入药,性微温,味苦、甘,入肝、肾。二经据《本草纲目》载:何首乌能“消瘰疬、消痈肿,疗头面风疮,治五痔,止心痛,益心气,黑须发,悦颜色。久用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亦治妇女产后及带下诸疾。久服令人有子,治腹脏一切宿疾,冷气肠风”。何首乌内服可治血虚、眩晕、耳鸣、失眠、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关节酸痛、梦遗滑精、、崩漏带下、久痢、高血脂、慢性肝炎、皮肤瘙痒。生何首乌可润肠通便、解毒、淋巴结核。其次,用何首乌叶治病,疗效也很好。

李时珍有曰∶桑木能利关节,养津液。得火则拔引毒瓦斯,而祛逐风寒,所以能去腐生新。《本草纲目》记载:凡修事以水淘去浮者,晒干,以酒拌蒸,从巳至亥,出摊晒干。遂古人制药,多以桑木取火,陶罐盛药,以增药效。

“九蒸九晒(九制)何首乌”,具有补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补肝肾,是常见贵细中药材。古法炮制九制何首乌,闻着香,吃着淡,也是一种神奇的体验。古法“九制何首乌”,断面有裂隙空洞,说明是正经的经过老笼屉蒸过的。

山中隐士在无粮食的时候,也不认识野菜,怎么区分什么能吃,不至于被饿死,很简单~~凡是口感淡淡的与甜味的都可以吃,无毒可以充饥。苦涩的何首乌,通过九次蒸晒,气味香而甘甜,是补益上品。

何首乌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

(注:方法的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也会存在一定差异。)

1、用何首乌泡水饮用,每天当茶水喝可以预防大便干燥,通便效果极佳。这主要是因为何首乌中含有类似于蒽醌类的物质,该物质具有一定泻下效果,且效果要比泻药大*更加缓和,不会影响人体健康,所以通便的同时对于治疗痔疮便血也会有一定效果。

2、用何首乌泡水饮用或者经过水煮之后饮用,可以降低血清胆固醇,特别对于中老年人而言,对于冠心病等疾病会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何首乌具有软化血管和滋补肝肾的效果,所以直接引用对于人体心血管会有较好的帮助。

3、将何首乌放入水中煮开用于饮用或者洗头,对于发质会有较强的保护作用,且对于治疗少年白发会有显著疗效。这一点也是利用何首乌对心血管的功效所起到的作用,在饮用或者洗头的时候,何首乌中的成分可以起到软化毛细血管的效果,进而促进毛发生长,让头发更加茂密、乌黑。

4、在做菜的时候将何首乌加入其中,或者是泡水、泡酒饮用,能够起到治疗肺结核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何首乌中含有抑制结核菌的成分,因此,食用何首乌能够起到治疗肺结核以及淋巴结核等病症的作用。

此外,由于何首乌中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例如维生素、淀粉以及多种糖类和水分、粗纤维等等,这些物质对于人体健康都会起到极大帮助,所以何首乌的功效与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人体健康方面。

何首乌的常见配方

1、肾虚早衰:

首乌、熟地*各50克,低度白酒毫升。

先将制首乌、熟地*切成薄片,浸泡于白酒瓶中。封紧瓶口,每日振摇1次,15日后开始饮用,每晚1小盅(约15毫升)。

具有滋阴养血,抗衰乌发作用。适用于老年人肝肾两亏,阴血不足,头晕目眩,腰膝酸软,两耳听力减退,过早衰老等症。

2、须发早白:

首乌15克,黑芝麻15克,同煲饮服,则有乌须黑发等作用。

也可用制首乌、熟地、枸杞子各15克,水煎服。

3、老年人习惯性便秘:

生首乌、火麻仁、黑芝麻各等量,焙*研末,每次服10克,每日3次。

何首乌还可以泡酒,泡酒不仅能够强健筋骨,经常服用还能够令毛发更加的乌黑旺盛。

灵芝

灵芝(学名:GanodermaLucidumKarst),外形呈伞状,菌盖肾形、半圆形或近圆形,为多孔菌科真菌灵芝的子实体。具有补气安神、止咳平喘的功效,用于眩晕不眠、心悸气短、虚劳咳喘。

灵芝生于阔叶树的基部或朽木上,树木的腐朽伤痕上,有时也生于针叶树上,《纲目》泉水之旁。赤芝最苦,越苦药效越好,一年生真菌,少数多年生;紫芝,味淡或微苦,有柄,一年生真菌;《本草纲目》所记载的青芝、白芝尚不多见;今"黑肉假芝"同黑芝用,菌盖无光泽,柄芯空,易生虫,菌肉黑色,切片泡水中初期成葡萄酒样红色、之后变为黑红色;*灵芝一名金芝,无柄,多年生真菌。赤灵芝烘烤干,菌盖不变色,溢出红亮漆样光泽,烘烤干还可杀死灵芝内的寄生虫卵、便于长期保存;水蒸后的赤灵芝菌盖黑亮,虽高温可杀死芝内的寄生虫卵、便于长期保存,但今人多用此法来"冒充"黑灵芝卖。

神农本草经载

赤芝:味苦平。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慧智,不忘。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丹芝。

黑芝:味咸平。主癃,利水道,益肾气,通九窍,聪察。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元芝。

青芝:味酸平。主明目,补肝气,安精魂,仁恕,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龙芝。

白芝:味辛平。主咳逆上气,益肺气,通利口鼻,强志意,勇悍,安魄。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玉芝。

*芝:味甘平。主心腹五邪,益脾气,安神,忠信和乐。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金芝。

紫芝:味甘温。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精气,坚筋骨,好颜色。久服,轻身不老延年。一名木芝。生山谷(旧作六种,今并)。吴普曰:紫芝一名木芝。

本草纲目名医曰:赤芝生霍山,黑芝生恒山,青芝生太山,白芝生华山,*芝生嵩山,紫芝生高夏地上,色紫,形如桑(御览),六芝皆无毒,六月八月采。案说文云:芝,神草也;尔雅云:苬芝;郭璞云:芝一岁三华,瑞草;礼内则云:芝栭;卢植注云:芝,木芝也;楚词云:采三秀于山间;王逸云:三秀谓芝草;后汉书华陀传:有漆叶青面;注引陀传曰:青面者,一名地节,一名*芝,主理五脏,益精气,本字书无面字,相传音女廉反;列仙传云:吕尚服泽芝;抱朴子仙药篇云: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泽漆,青者如翠羽,*者如紫金,而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

弘景曰∶南岳本是衡山,汉武帝始以小霍山代之,此赤芝当生衡山也。郡县无高夏名,恐是山名也。此六芝皆仙草之类,俗所稀见,族类甚多,形色异,并载《芝草图》中。今俗所用紫芝,乃是朽木株上所生,状如木,名为紫芝,止疗痔,不宜合诸补丸药也。凡得芝草,便正尔食之,无余节度,故皆不云服法也。恭曰∶《五芝经》云∶皆以五色生于五岳。诸方所献,白芝未必华山,黑芝又非常岳。且多*、白,稀有黑、青者。然紫芝最多,非五芝类。但芝自难得,纵获一、二,岂得终久服耶?禹锡曰∶王充《论衡》云∶芝生于土。土气和,故芝草生。《瑞命记》云∶王者仁慈,则芝草生。是也。

灵芝功能主治

1、心神不宁,失眠,惊悸。该品味甘性平,入心经,能补心血、益心气、安心神,故可用治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的心神不宁、失眠、惊悸、多梦、健忘、体倦神疲、食少等症。可单用研末吞服,或与当归、白芍、酸枣仁、柏子仁、龙眼肉等同用。

2、咳喘痰多。该品味甘能补,性平偏温,入肺经,补益肺气,温肺化痰,止咳平喘,常可治痰饮证,见形寒咳嗽、痰多气喘者,尤其对痰湿型或虚寒型疗效较好。可单用或与*参、五味子、干姜、半夏等益气敛肺,温阳化饮药同用。

3、虚劳症。该品有补养气血作用,故常用治虚劳短气、不思饮食、手足逆冷、或烦躁口干等症,常与山茱萸、人参、地*等补虚药配伍,如紫芝丸(《圣济总录》)。

灵芝的功效作用

保肝解毒:灵芝对多种理化及生物因素引起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无论在肝脏损害发生前还是发生后,服用灵芝都可保护肝脏,减轻肝损伤。灵芝还能促进肝脏对药物、毒物的代谢,对于中毒性肝炎有确切的疗效。尤其是慢性肝炎,灵芝可明显消除头晕、乏力、恶心、肝区不适等症状,并可有效地改善肝功能,使各项指标趋于正常。所以,灵芝可用于治疗慢性中毒、各类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障碍。

治疗糖尿病:灵芝降血糖之原理是由于促进组织对糖的利用。服用灵芝后可取代胰岛素抑制脂肪酸的释出,可改善血糖、尿糖等症状。灵芝中的水溶性多糖,可减轻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程度。

改善心血管系统: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均表明,灵芝可有效地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微循环,增强心肌氧和能量的供给,因此,对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可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等的治疗和预防。对高血脂病患者,灵芝可明显降低血胆固醇、脂蛋白和甘油三脂,并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对于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形成者,则有降低动脉壁胆固醇含量、软化血管、防止进一步损伤的作用。并可改善局部微循环,阻止血小板聚集。这些功效对于多种类型的中风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肌肤美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指出灵芝有“增智慧,好颜色”,灵芝是一种具有抗皱、消炎、清除色斑、保护皮肤。灵芝含有抑制黑色素的成分及多种对皮肤有益的微量元素等,这些成分能够通过减少人体自由基,加速细胞的再生,增加皮肤的厚度并增加胶原质,达到丰润皮肤、消除细纹与皱纹的效果。其中的多糖成分能够通过保持和调节皮肤水性,恢复皮肤弹性,使皮肤湿润、细腻。

灵芝养生食谱

配料:灵芝15克,红枣23克,*参23克,枸杞子24克,人参须15克,猪排骨克。盐适量。

功效:清润提神,健脾开胃。制法:将灵芝等药材浸入毫升水中约10分钟(用布袋装好,扎口),再加入排骨,文火煮3小时。捞除布袋,再加盐调味,每次~毫升,吃肉喝汤每天1次。

配料:龙眼肉15克、灵芝10克、田七6克、生姜6克、猪瘦肉50克

功效:益气养心,祛瘀止痛。适用于冠心病属气虚血瘀者,症见胸前闷痛,痛如针刺,时作时止,心悸气短,身疲乏力,失眠多梦等。制法:猪瘦肉、灵芝洗净切片,与龙眼肉、田七、姜片洗净,共入炖盅内,加开水适量。调味,文火隔水炖30分钟,饮汤食用。

配料:灵芝15克,*芪10克,猪蹄筋克、葱、姜、调料适量。

功效:健脾安神,益肾养肝,适用于慢性肝炎、食欲不振、体虚乏力、神经衰弱等。

制作:将灵芝、*芪装纱布袋内,扎口;猪蹄筋洗净与灵芝、*芪及水共炖至熟烂,去药袋,调味,饮汤食肉。

灵芝切片10克,水冲泡或煎煮代茶饮,可用于治疗甲亢、失眠、便溏、腹泻等症。

灵芝30克,切碎置瓶中,加白酒毫升升,封口浸泡7日,日服2次,每次10~20毫升,适于神经衰弱、失眠、消化不良、咳嗽气喘、老年性支气管炎等症。

灵芝片40克,加毫升*酒浸10天后日服2次,每次30毫升,治积年胃病。

灵芝6克,莲子30克,百合30克,瘦肉克。安神健脾,清肺燥,止干咳,凡阴虚咳嗽或肺结核患者,可常服。

灵芝片50克,人参20克,冰糖克,装入纱布袋置酒坛中,加1毫升白酒,密封浸10天后,日饮2次,每次15~20毫升,治肺痨久咳、痰多、肺虚气喘、消化不良等症。

灵芝15~20克,大枣60克,水煎后加蜂蜜4克,久服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并抑制癌细胞生长。

灵芝9克,银耳6克,冰糖15克,用小火炖2~3小时,至银耳成稠汁,取出灵芝残渣,分3次服用,治咳嗽,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怔忡、健忘等症。

灵芝10克,粉碎,小麦片50克,同煮粥,加白糖1匙,治神经衰弱、夜不安眠症。

灵芝15克,*芪18克,猪(牛)蹄筋克,共煮食用,治白血球减少症。

灵芝4~6克,红枣9枚。改良贫弱体质,提高免疫力,安神养心,更有助美容,可常服。

灵芝15克,猪心克,共煮食用,治心悸怔忡,烦躁易惊、失眠等症。

灵芝30克,三七粉4克,炖服,早晚各服一次,治冠心病和心绞痛。

灵芝9克,*芪18克,当归16克,瘦猪肉克,共煮,去药渣食肉,每日1次,连服10~15天,治肝硬化。

灵芝15克,*芪20克,*精15克,鸡血藤15克,炖服,治白细胞减少症。

灵芝20克、河蚌肉克,冰糖60克,炖服,每2~3天服一次.治急性和慢性支气管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白细胞减少症、冠心病、高血脂症、心律失常、神经衰弱,早期肝硬化等症。

熟地*

熟地*:原名:地*,又名:怀庆地*、熟地。拉丁文名:Rehmanniaglutinosa(Gaetn.)Libosch.exFisch.etMey.玄参科、地*属植物,密被灰白色多细胞长柔毛和腺毛。根茎肉质,鲜时*色,在栽培条件下,直径可达5.5厘米,茎紫红色。叶通常在茎基部集成莲座状,向上则强烈缩小成苞片,或逐渐缩小而在茎上互生;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上面绿色,下面略带紫色或成紫红色,老时因隔膜撕裂而成一室,无毛;花柱顶部扩大成2枚片状柱头。蒴果卵形至长卵形。

熟地*的药用功效

中药材熟地*为生地*的炮制加工品,其表面乌黑有光泽,质软而柔韧,味甘,性微温,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等功效。主治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心悸怔忡、月经不调、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等症。

生地*熏蒸至黑润,为熟地*,该品为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内外均是漆黑色,有光泽,外表面皱缩不平。断面滋润,中心部可见光亮的油脂状块,粘性大,质柔软,气微,味甜。经过九蒸九晒,以块根肥大,软润,内外乌黑有光泽者为佳。

补血滋润:益精填髓;用于血虚萎*;眩晕心悸;月经不调;崩不止;肝肾阴亏;潮热盗汗;遗精阳痿;不育不孕;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头目昏花;须发早白;消渴;便秘;肾虚喘促。

用于血虚萎*、眩晕、心悸、失眠及月经不调、崩漏等症。

熟地*能补血滋阴而养肝益肾,凡血虚阴亏、肝肾不足所致的眩晕,均可应用。补血常与当归、白芍等同用;补肝肾常与山茱萸等同用。此外,如配*参、酸枣仁、茯苓等品,可用于心悸、失眠;配当归、白芍、川芍、香附等药,可用治月经不调;配阿胶、当归、白芍等,可用于崩漏。

用于肾阴不足,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及消渴等症。

该品滋肾益阴,适用于肾阴不足所引起的各种病症,常与山茱萸、丹皮等配伍应用;如属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等症,可与龟板、知母、*柏等同用。不可少者,则以姜汁拌炒可也。

《本草正》:熟地*性平,气味纯静,故能补五脏之真阴,而又于多血之脏为最要,得非脾胃经药那且夫人之所以有生者,气与血耳。气主阳而动,血主阴而静,补气以人参为主,而芪、术但可为之佐辅一卜血以熟地为主,而芎。归似叮为之佐。然人蔑、术、芎、归,则又有所当避,而入参、熟地*,则气血之必不可无,故凡诸经之阳气虚者,非人参不可,诸经之明血虚者,非熟地不可。凡诸真阴亏损者,有力发热,为头疼,为焦渴,为喉痹,为嗽痰,为喘气,或脾肾寒逆为呕吐,或虚火载血于口鼻,或水泛于皮肤,或阴虚而泄利,或阳浮而狂躁,或阴脱而仆地,阴虚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阴虚而躁动者,非熟地*之静不足以镇之;阴虚而刚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阴虚而水邪泛滥者,舍熟地何以自制;阴虚而真气散失者,舍熟地何以归源;阴虚而精血俱损,脂膏残薄者,舍熟地何以厚肠胃,且犹有最玄最妙者,则熟地兼散剂方能发汗,何也以汗化于血,而无阴不作汗也。熟地兼温剂始能回阳,何也以阻生于下,而无复不成乾也,然而阳性速,故人参少用,亦可成功,阴性缓,熟地非多,难以奏效。而个人有畏其滞腻者,则崔氏何以用肾气九而治痰浮:有畏其滑泽者,则仲景何以用八味丸而医肾泄。又若制用之法,有用姜汁拌炒者,则必有中寒兼呕而后可;有用砂仁制者,则必有胀满不行而后可;有用酒拌炒者,则必有经络壅滞而后可。使无此数者,而必欲强用制法,是不知用熟地者正欲用其静重之妙,而反为散动以乱其性,何异画蛇而添足,今之人即欲用之补阴而必兼以渗利,则焉知补阴不利水,利水不补阴,而补之法不宜渗;即有用之补血而复疑其滞腻,则焉知血虚如燥土,旱极望云霓,而枯竭之肠极喜滋(润),设不明此,则少用之尚欲兼之以利,又孰敢单用之而任之以多;单用而多且不敢,又孰敢再助以甘而尽其所长,是又何异因噎而废食也。

《药品化义》:熟地*,藉酒蒸熟,味苦化甘,性凉变温,专人肝脏补血。因肝苦急,用甘缓之,兼主温胆,能益心血,更补肾水。凡内伤不足,苦志劳神,忧患伤呶,纵欲耗精,调经胎产,皆宜用此。安五脏,和血脉,润肌肤,养心冲,宁魂魄,滋补真阴,封填骨髓,为圣药也,取其气味浓厚,为浊中浊品,以补盯肾,故凡生熟地贪。天冬。麦冬、炙龟板。当归身、山莱萸、枸杞、牛膝皆粘腻儒润之剂,用滋阴血,所谓阴不足者,补之以味也。

《本经逢原》:熟地*,假火力蒸晒,转苦为甘,为阴中之阳,故能补肾中元气。必须蒸晒多次,若但煮熟,不加蒸、曝,虽服奚益。脐下痈,属肾脏精伤;胫股酸,系下元不足;目]如无所见,乃水亏不能鉴物,皆肾所主之病,非熟地*不除。

地*可分为生地*和熟地*两种。《本草纲目》载:"地*生则大寒,而凉血,地*血热者需用之,熟则微温,而补肾,血衰者需用之。男子多阴虚,宜用熟地*,女子多血热,宜用生地*。"尤其是熟地*,药用"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利耳目、黑须发、通血脉",确系祛病延年之佳品。

生地*:甘、苦、寒,,归心、肝、肾经。功用:清热滋阴,凉血止血,养阴生津。熟地*:甘、微苦、微温,归心、肝、肾经。功用:补血调经,滋阴补肾。熟地*是生地*用*酒拌闷,晒蒸的复制品,所以功效有别,生的多用于清热滋阴,熟的多用于养血补肾。熟地*养生粥

熟地杞菊粥(一人份)

材料:熟地*20克,枸杞20克,菊花5克,粳米克,冰糖适量。

制法:将熟地、枸杞水煎(瓦锅)取汁;将菊花入沸水沏泡,待用;取粳米常法煮粥,粥将熟时加入熟地、枸杞水煎的汁,煮至粥熟,后加入菊花再稍煮,即成。食用时加冰糖调味,早晚服。

此粥适用于精血亏虚之头痛,头晕,心悸气短等症,也可用于肝血虚燥、肝阳偏亢之头痛目眩、心烦、失眠、多梦、口干苦等。

熟地虽好,但其性质黏腻,有碍消化。所以,凡是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脘腹胀满及食少便溏者忌服。在食用熟地药膳时,同时忌食萝卜、葱白、韭白和各种动物血。感冒的患者也不宜用熟地,有碍于表邪疏散。

★选材要点:

熟地*根据不同炮制方法可分为蒸熟地*、酒熟地*、姜酒制熟地*、熟地*炭等。我们市面上常买到的是蒸熟地*,为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内外均是漆黑色,有光泽,外表皱缩不平;断面滋润,中心部可见光亮的油脂状块,黏性大,质柔软,气微,味甜。一般不分等级,以个大,体重,质柔软油润,断面乌黑,味甜者为佳。

芝麻

芝麻,又名脂麻、胡麻(学名:Sesamumindicum),是胡麻的籽种,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60-厘米。它遍布世界上的热带地区以及部分温带地区。芝麻是中国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它的种子含油量高达55%。中国自古就有许多用芝麻和芝麻油制作的各色食品和美味佳肴,一直著称于世。

芝麻,被称为八谷之冠。芝麻是一种油料作物,榨取的油称为麻油、胡麻油、香油,特点是气味醇香,生用热用皆可。

《神农本草经》卷一:“胡麻,一名巨胜。”

《抱朴子·仙药》:“巨胜一名胡麻,饵服之不老,耐风湿补衰老也。”葛洪

《晋书·殷仲堪传》:“城内大飢,以胡麻为廪。”

《南史·刘虬传》:“罢官归家静处,常服鹿皮袷,断穀,饵术及胡麻。”

《送孙秀才》诗:“山中无鲁酒,松下饭胡麻。”王维

《怀良人》诗:“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不见归。”葛鸦儿

芝麻品种类别

(1)根据芝麻的分枝习性,在生产上主要分为两个类型/p>

a、单杆型:通常不分枝,节间较短,每节着生2~3个蒴果,茎杆坚硬,一般成熟较晚,宜于密植;[6]

b、分枝型:具有分枝性,节间较长,每节多数着生一个蒴果,一般成熟较早,种植不宜过密;

(2)根据芝麻的颜色可分为四类/p>

a.白色芝麻:主要用于糕点等食品;

b.*白芝麻:主要用于榨油、芝麻酱;

c.黑色芝麻:主要作糕点及药用;

d.杂色芝麻:主要用于榨油用;

(3)根据芝麻蒴果的棱数可分四棱、六棱、八棱和多棱芝麻;

(4)从芝麻生育期的长短可分为早熟种(80~90天)、中熟种(90~天)和晚熟种(~天);

实用价值和适用人群

芝麻是我国四大食用油料作物的佼佼者,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之一。从芝麻种子中提取的油脂气味芳香,又称作香油,可用作食用油,也可以用于医药用途:作优质按摩油,或作为软膏基础剂、粘滑剂、解毒剂。糖制的芝麻油可制造奶油和化妆品。从芝麻的花和茎中,可获取制造香水所用的香料。热榨的芝麻油可用于制造复写纸。芝麻油燃烧所生的油烟,可以制造高级墨汁。芝麻的茎杆可做燃料。

护肤美肤:常吃芝麻,可使皮肤保持柔嫩、细致和光滑。有习惯性便秘的人,肠内存留的毒素会伤害人的肝脏,也会造成皮肤的粗糙。芝麻能滑肠治疗便秘,并具有滋润皮肤的作用。利用节食来减肥的人,由于其营养的摄取量不够,皮肤会变得干燥、粗糙。

减肥塑身:芝麻中含有防止人体发胖的物质蛋*素、胆碱、肌糖,因此芝麻吃多了也不会发胖。在节食减肥的同时,若配合芝麻的食用,粗糙的皮肤可获得改善。

营养分析

1、芝麻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其中主要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花生酸等的甘油脂;又含甾醇、芝麻素、芝麻酚、叶酸、烟酸、蔗糖、卵磷脂、蛋白质;还有膳食纤维、糖类、维生素a、维生素B1,B2、尼克酸、维生素E、卵磷脂、钙、铁、镁等营养成分;

芝麻中的亚油酸(Linoleic、C18∶2)有调节胆固醇的作用。

2、芝麻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能防止过氧化脂质对皮肤的危害,抵消或中和细胞内有害物质游离基的积聚,可使皮肤白皙润泽,并能防止各种皮肤炎症。

3、芝麻还具有养血的功效,可以治疗皮肤干枯、粗糙、令皮肤细腻光滑、红润光泽。

适合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适宜肝肾不足所致的眩晕、眼花、视物不清、腰酸腿软、耳鸣耳聋、发枯发落、头发早白之人食用;

适宜妇女产后乳汁缺乏者食用;

适宜身体虚弱、贫血、高脂血症、高血压病、老年哮喘、肺结核,以及荨麻疹,习惯性便秘者食用;

适宜糖尿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瘴、慢性神经炎、末梢神经麻痹、痔疮以及出血性素质者适用;

患有慢性肠炎、便溏腹泻者忌食;根据前人经验,男子阳痿、遗精者忌食。

搭配宜忌

一、相宜的*金搭配

芝麻+桑葚=降血脂

芝麻+冰糖=润肺、生津

芝麻+柠檬=红润脸色,预防贫血

二、相克的禁忌搭配

芝麻+巧克力=影响吸收、消化

中药药用价值

芝麻有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通乳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身体虚弱、头晕耳鸣、高血压、高血脂、咳嗽、身体虚弱、头发早白、贫血萎*、津液不足、大便燥结、乳少、尿血等症。

九制黑芝麻丸,就是要九蒸九晒,就是蒸九次;太阳光下暴晒九次,然后炒香,与化开的白蜜捏成丸子,温*酒或温水嚼服。因为只有这样,芝麻里面的精华才可以完全提炼出来,结合日光的暴晒,吸取阳气,中和湿气,阴阳平衡,将芝麻的精髓取出来,吃进肚才会有温温的感觉,才能补肾补精,填补肌肉和脑髓,才会让您白发变黑发,掉光的牙齿重新长出来。

葛洪祖师:九制黑芝麻服至百日,能除痼疾;一年皮肤光泽;两年白发返黑;三年齿落更生;四年水火不能害;五年行及奔马;久服长生。肾经属水,亥时(21---23点)、子时(23--01点)属水、肾经最活跃。如果是因为心肾不交、肾气不足引起的失眠,在亥时吃1/2颗九制黑芝麻丸,子时入睡,睡眠质量能明显改善,不是夸张,一次就有效果。

九蒸九晒,在古书中又称九蒸九曝或九制,是一种有数千年历史传统的中药炮制方法,一般用以制作较珍贵的药材。九蒸九晒利用最纯粹的阳光(阳之气)和纯净山泉水(阴之气)来蒸晒那些本就吸收了天地精华的珍贵药材,这样纯粹的阴阳反复,循环处理,让阴阳二气能够和合,循环,大大提升了药材的药性和功效,是人体最根本的先天之气。真正的古法九蒸九晒是在没有金属器皿的情况下所用的一种方法。

患有慢性肠炎、便溏腹泻者、男子阳痿、遗精者忌食。

药经记载

《神农本草经》:芝麻主治"伤中虚赢,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精益髓。"

《抱朴子》:耐风湿,补衰老。

《本草纲目》:胡麻取油,以白者为胜,服食以黑者为良。

《本草从新》:胡麻服之令人肠滑,精气不固者亦勿宜食。

《本草求真》:下元不固而见便溏,阳痿,精滑,白带,皆所忌用。

古代养生学家陶弘景曾说:八谷之中,惟此为良,仙家作饭饵之,断谷长生。

在中国古代,芝麻历来被视为延年益寿食品,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也认为,芝麻能强身体,抗衰老,以九蒸胡麻,同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面食,日久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

中药药膳养生选方

芝麻粳米粥

黑芝麻30克,粳米60克。加水煮成稀粥食。亦可加糖调味服用。

源于《本草纲目》。本方主要取脂麻补肝肾以健筋骨。可用于肝肾两虚、筋骨不健、四肢酸软无力等。

芝麻冰糖水

生芝麻15克、冰糖10克。芝麻与冰糖共放碗中,开水冲饮.有润肺、生津、治夜嗽不止、咳嗽无痰的功效。

注:芝麻1把、生姜50克、共捣烂煮汁服,亦有述疗效。

做法指导/p>

1、芝麻可榨制香油(麻油),供食用或制糕点;种子去皮称麻仁,烹饪上多用作辅料。

2、芝麻仁外面有一层稍硬的膜,把它碾碎才能使人体吸收到营养,所以整粒的芝麻应加工后再吃。

3、炒制时千万不要炒糊。

芝麻聪脑汤

原料:黑芝麻、松子仁、柏子仁、菊花、*芪、谷糠各15克,核桃仁2个,白芍、生地各40克。

方法:水煎后取汁饮用。

功效:有增强记忆力、聪耳明目作用,可用于健忘、失眠、头晕等。

芝麻木耳茶

生黑木耳、炒焦黑木耳各30克,炒香黑芝麻15克,共研末,装瓶备用。

每次取5克,沸水冲代茶饮。此茶能凉血止血,对血热便血、痢疾下血有食疗作用。

其他用法:炒食,研末、磨酱、取油,打磨五谷豆浆等。

种子油(麻油):用于润肠,润肺。

茎(麻秸):用于哮喘,浮肿,聍耳出脓。

叶(胡麻叶):甘,寒。益气,补脑髓,坚筋骨。用于五脏邪气,风寒湿痹。

花(胡麻花):用于秃发,冻疮。

果壳(芝麻壳):用于半身不遂,烫伤。

胡麻枯饼(芝麻榨油后的渣滓):用于揩牙乌须,疽疮有虫。

松叶

松叶为松科松属的针叶,别名猪鬃松叶、松毛、山松须、松针,具有祛风燥湿、杀虫止痒、活血安神的功效。出自《本草经集注》,药材基源:为松科植物华山松、*山松、马尾松、黑松、油松、云南松、红松等的针叶。

苦;性温

心;脾经

祛风燥湿;杀虫止痒;活血安神。主风湿痿痹;脚气;湿疮;癣;风疹瘙痒;跌打损伤;神经衰弱;慢性肾炎;高血压病。预防乙脑、流感。

内服:煎汤,6-15g,鲜品30-60g;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本草汇言》:松毛,去风湿,疗癣癞恶疮立药也。性燥质利,炒黑善去风湿,顽癣湿烂,浸渍不干,并敷冬月冻疮。生取捣烂作丸,能治大风癞疾,或历节风痛,或脚气痿痹,或头风头痛等证。以上数病,凡关风湿致患者相宜,倘因血虚风燥致病者禁用之。

《名医别录》:主风湿疮,生毛发,安五脏。

《日华子本草》:冻疮、风湿疮。

《本草纲目》:去风痛脚痹,杀米虫。

《生草药性备要》:杀兹,干水,止痒,埋口(合疮口),洗疳疮,治兹疥。

《会约医镜》:辟瘟疫气。

生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松叶呈针状,长6-18cm,直径约0.1cm.华山松叶5针一束,*山松、马尾松及松油均2针一束,基部有长约0.5cm的鞘,叶片深绿色或枯绿色,表面光滑,中央有一细沟。质脆。气微香,味微苦涩。

松叶药用(常用方法)

预防感冒

用鲜松针制成1:1的浓缩煎液,每人每次服30毫升(相当于鲜生药1两),每日1次,每周连服2日,共服5周。于同一生产队内设条件基本相似趵服药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经5周后统计:服药组人,发病人次,占12%;而对照组人中发病为人次,占31.1%。服药后有少数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胃部不适。药液经加热及加糖调味后反应明显减少。

预防流脑

取鲜松针5斤,甘草2两,加水斤,煎至80斤。成人每次0.5斤,每日2次,连服3天;儿童酌减,并加用鹅不食粉搐鼻,每日早晚各1次,连用7天。

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松针、扁柏各3两(鲜用半斤),洗净切碎,加水适量煮沸1小时,过滤,滤渣再加水煎煮;两次滤液合并浓缩至毫升,加糖浆毫升或蜂糖2两,共成毫升(每毫升含生药1.5克)。日服3次,每次毫升,10天为一疗程。临床试治80例,近期有效率达91.25%

治脚弱十二风,痹不能行:松叶六十斤,细切之,以水四石,煮取四斗九升,以酿五斗米,如常法;别煮松叶汁以渍米并馈饭,泥酿封头,七日发。澄饮之取醉。(《千金方》松叶酒)

治腰痛:马尾松叶一两,水煎去渣,加冰糖一两调服。(《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治历节风:松叶三十斤,酒二石五斗,渍三七日,服一合,口五、六度。(《千金方》)

治跌打肿痛:山松须浸酒服;其渣加蛤仔一只,捶敷患处。《生草药性备要》

治跌打损伤:马尾松枝头嫩叶,焙干,研成极细末。每天服二次,每一次服一钱,温甜酒送下。《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治跌打损伤,扭伤,皮肤瘙痒症,漆疮,湿疹:鲜松叶煎汤熏洗,连洗数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治风湿顽癣:松毛(炒黑)一两,轻粉、樟脑各三钱。湿则干掺,燥则用油调搽,如痒极者,以米醋调敷。并治冻疮。《外科正宗》

治大风癞疮,并历节风痛,脚弱痿痹:松毛取生新者捣烂焙燥,每用松毛二两,枸杞子二两,浸酒饮,时时服,不得大醉,久服效。《外科正宗》

治头风头痛;生鲜松毛四两,捣烂,焙燥,浸酒,时时饮之;其渣取出,贴顶门,用布裹头三日。《方脉正宗》

治中风面目相引口偏僻,牙车急,舌不可转:青松叶一斤,捣令汁出,清酒一斗渍二宿,近火一宿,初服半升,渐至一升,头面汗出即止。《千金方》

治失眠、维生素丙缺乏、营养性水肿:鲜松叶一至二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治风牙肿痛:松叶一握,盐一合,酒二升。煎漱。《圣惠方》

治阴囊湿痒:松毛煎汤频洗。《简便单方》

预防钩虫病:松针适量,水煎成浓汁,在赤足下田前,擦足及小腿处。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茯苓

茯苓,又称玉灵、茯灵、万灵桂、茯菟。茯苓(Poria)出自《神农本草经》。是拟层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常寄生在松树根上,形如甘薯,球状,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内部粉色或白色,精制后称为白茯苓或者云苓。茯苓与土茯苓名称相似,因此易混。土茯苓是菝葜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glabra)的根,外皮*棕色或灰褐色,与茯苓完全无关。

《别录》:茯苓(FúLíng)、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阴干。陶弘景:茯苓今出郁州。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细皱,内坚白,形如鸟兽龟鳖者良。其有衔松根对度者,为茯神,是其次茯苓后结一块也。为疗既同,用之亦应无嫌。

《本草图经》:茯苓,今东人采之法,山中古松,久为人斩伐者,其枯折搓卉,枝叶不复上生者,谓之茯苓拨,见之,即于四面丈余地内,以铁头锥刺地,如有茯苓,则锥固不可拔,于是掘土取之,其拨大者茯苓亦大,皆自作块,不附著根上。其抱根而轻虚者为茯神。

《纲目》: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坚如石者,绝胜。其轻虚者不佳,盖年浅未坚故尔。

《本经逢原》:茯苓,一种栽莳而成者,曰莳苓,出浙中,但白不坚,入药少力。

《滇海虞衡志》:茯苓,天下无不推云南,曰云苓。先入林,不知何处有茯苓也。用铁条斸之,斸之而得,乃掘而出。往往有一枚重二、三十斤者,亦不之异,惟以轻重为准。已变尽者为茯苓,变而有木心存者为茯神。往时林密茯苓多,常得大茯苓,近来林稀茯苓少,间或得大者,不过重三、四斤至七、八斤,未有重至二、三十斤者。自安庆茯苓行,而云苓愈少,贵不可言。李时珍、汪讱庵之书,尚不言云苓。云苓之重,当在康熙时。

《伪药条辨》:茯苓当取整个切片,照之微有筋膜者真,切之其片自卷,以洁白为上。

《医学衷中参西录》:茯苓,若入煎剂,其切作块者,终日煎之不透,必须切薄片,或捣为末,方能煎透。 

茯苓常见者为其菌核体。多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径达20~30厘米,或更大。表皮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呈瘤状皱缩,内部白色稍带粉红,由无数菌丝组成。子实体伞形,直径0.5~2毫米,口缘稍有齿;有性世代不易见到,蜂窝状,通常附菌核的外皮而生,初白色,后逐渐转变为淡棕色,孔作多角形,担子棒状,担孢子椭圆形至圆柱形,稍屈曲,一端尖,平滑,无色。有特殊臭气。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

茯苓

性味:甘、淡,平。

归经:归心经、肺经、脾经、肾经。

功能:利水药;渗湿利尿药。

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功能利水肿。

赤茯苓:削去外皮后的淡红色部分,功能渗利湿热。

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亦称茯苓,切成小方块,功能渗湿健脾。

茯神:白茯苓中心抱有细松根者,切成方形薄片,功能宁心安神。

茯苓:是健脾多于去湿。

云苓皮:是去湿大于健脾。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克;或入丸散。宁心安神用朱砂拌。

生态环境:生于松树根上。

资源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

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

采收储藏: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间到马尾松林中采取。

炮制--茯苓:用水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切取皮和块或切厚片,晒干。

朱茯苓:取茯苓块以清水喷淋,稍闷润,加朱砂细粉撒布均匀,反复翻动,使其外表粘满朱砂粉末,然后晾干,(每茯苓块斤,用朱砂粉30两)。

茯苓的功效与实用

宁心安神,败毒抗癌。药性平和,利湿而不伤正气。适量服食可作为春夏潮湿季节的调养佳品

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

所含茯苓酸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以及镇静、降血糖等的作用。

可松弛消化道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防止肝细胞坏死,抗菌等功效。

茯苓适宜于一般人群。尤宜于水湿内困,水肿,尿少,眩晕心悸,胃口欠佳,人便稀烂,心神不安,失眠、多梦者。

食用注意和禁忌

肾虚多尿、虚寒滑精、气虚下陷、津伤口干者慎服。忌米醋。

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本草经集注》:“马蔺为之使。恶白敛。畏牡蒙、地榆、雄*、秦艽、龟甲。” 

《药性论》:“忌米醋。”

《医学启源》:“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损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损元气,夭人寿。” 

《本草经疏》:“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皆不得服。”

《得配本草》:“气虚下陷、水涸口干俱禁用。”

茯苓药膳与养生

茯苓龟肉煲

配方:茯苓克,乌龟1只,味精5克,鸡精5克,料酒5克,姜5克,葱5克,盐5克,棒子骨汤2毫升。

制作:

(1)将茯苓洗净,放入煲内,加入棒子骨汤,煲1小时。

(2)将乌龟放入盆中,加温水,使其排尽尿液,洗净,用沸水烫死,去头、爪及内脏,连龟甲、茯苓同放人煲内,再煲2小时。

(3)起锅前,加入调料,上桌,既可烫其他菜食用,又可佐餐。

功效:养阴补血,祛风湿,强筋骨。适用于拘挛骨痛、恶疮痈肿、慢性湿疹、牛皮癣、更年期综合征等。

松节苓仙酒

配方:松节50克,茯苓45克,威灵仙30克,川草薜15克,桃仁、泽兰、全当归、车前子、泽泻各10克,生薏苡仁30克,白酒0毫升。

制作:

(1)将前10味捣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

(2)浸泡7~14日后,过滤去渣即成。

功效:降浊泄毒,活血化淤。适用于急、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等症。

茯苓栗子粥

茯苓15g,栗子25g,大枣10个,粳米g。加水先煮栗子、大枣、粳米;茯苓研末,待米半熟时徐徐加入,搅匀,煮至栗子熟透。可加糖调味食。本方用茯苓补脾利湿,栗子补脾止泻,大枣益脾胃。用于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便溏腹泻。

茯苓鸡肉馄饨

茯苓50g,鸡肉适量,面粉g。茯苓研为细末,与面粉加水揉成面团,鸡肉剁细,加生姜、胡椒、盐做馅,包成馄饨。煮食。源于《奉亲养老书》。本方以茯苓补脾利湿,鸡肉补脾益气,姜、椒开胃下气。用于脾胃虚弱,呕逆少食,消化不良。

茯苓麦冬粥

茯苓、麦冬各15g,粟米g。粟米加水煮粥;二药水煎取浓汁,待米半熟时加入,一同煮熟食。源于《圣惠方》。本方以茯苓宁心安神,麦冬养阴清心,粟米除烦热。用于心阴不足,心胸烦热,惊悸失眠,口干舌燥。

■民间验方

治胃癌:茯苓、龙葵、半枝莲各15克,红参、白术、*芪各9克,诃子肉6克,干姜、丁香、炙甘草各3克水煎服,日1剂。能使面浮足肿、腹胀便溏等症状逐渐改善,饮食好转。

治食管癌:茯苓45克,赭石。清半夏、石竹根各30克,苏梗、橄榄各18克,枳壳15克,橘红、生姜各9克,硼砂3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日1剂,继续服用,能使症门面减轻,进食顺利,X线复查癌灶明显缩小。

治肝癌茯苓、龙葵各45克,白英、半枝莲各15克,白芍、丹皮各9克,玄参6克水煎2次分服。能使自觉症状逐渐消失,肝缩小到正常范围。同位素扫描放射区显影分布均匀。

治白血病茯苓、喜树根皮各15克,白花丹、白花蛇舌草、马鞭草、葵树子各9克水煎服。能使症状获完全或部分缓解,延长生存期,宜于急性各型。

治溃疡性黑色素瘤。茯苓、雄*矾石各等分份共研末,麻油调敷患处,同时内服银花、连翘各50克的水煎液。《抗癌植物及其验方》

治水湿痰饮:治水湿潴留茯苓30克,白术15克,猪苓、大腹皮、木瓜各12克,槟榔、苏梗、泽泻、桑白皮、陈皮各9克,人参、炙甘草各3克水煎服。

治脾虚不化。茯苓、*参、白术各60克,神曲、麦芽、山楂、山药、砂仁、陈皮、肉豆蔻霜各30克,木香、*连、甘草各22克,共研细末,水泛为健脾丸,每服9克,日2服,温开水送。

治心神失养。茯苓9克,酸枣仁15克,知母6克,川芎4.5克,甘草3克水煎服,为酸枣仁汤。亦宜于虚烦不眠、心悸眩晕等症。

食疗保健

茯苓含茯苓多糖、葡萄糖、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脂肪、卵磷脂、腺嘌呤、胆碱、麦角甾醇、多种酶和钾盐。

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有利尿作用,能增加尿中钾、钠、氯等电解质的排出;有镇静及保护肝脏、抑制溃疡的发生、降血糖、抗放射等作用。茯苓还用作茯苓饼、茯苓酥和茯苓酒等。有的国家将茯苓作为海*常用药物及滋补品的原料。在温度较大的地区和场所,茯苓可作为重要的食疗品种,经常食用可健脾去湿,助消化,壮体质。

开胃汤:茯苓15克,淮山药12克,谷麦芽各30克,鲜、干鸭胗各1个,煮汤饮服。治小儿消化不良,不思饮食。

茯苓薏米粥:茯苓、薏米各25克,陈皮5克,粳米适量,煮粥食。治小儿脾虚泄泻,小便不利。

茯苓薏米饼:茯苓、薏米、白面粉各30克,白糖适量,研成细末和匀压成饼,蒸熟。适合小儿食用,有和脾胃之效。

茯苓陈皮姜汁茶:茯苓25克,陈皮5克,水煎,饮服时加入生姜汁10滴。有健脾和胃之效,可治妊娠呕吐。

本方用茯苓补脾利湿,栗子补脾止泻,大枣益脾胃。用于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便溏腹泻。

茯苓饼:茯苓克,人参10克,面粉克。二药分别研为细末,加食盐少许,同面粉加水揉成面团,做成约重克的饼子若干,烙熟。每次食1个。源于《重订瑞竹堂经验方》(原方称“丹”,实为点心)。本方用茯苓、人参补气益脾,以人参延缓衰老。用于补虚,抗衰延年。

茯苓酒:茯苓60克、大枣20枚、当归12克、枸杞12克、白酒1毫升,将上药切碎装瓦坛内,倒人白酒、密封浸泡15天,每隔3日振摇一次,每日饮服1-2次,每次10-15毫升。凡气血虚弱、阴阳两亏所出现的腰酸、腿软、体倦乏力、遗精阳痿、须发早白、心悸失眠、食欲减退等均宜服用。

茯苓:用水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切取皮和块或切厚片,晒干。

朱茯苓:取茯苓块以清水喷淋,稍闷润,加朱砂细粉撒布均匀,反复翻动,使其外表粘满朱砂粉末,然后晾干,(每茯苓块斤,用朱砂粉30两)。

茯苓膏:白茯苓克、白蜜0克,先将白茯苓研为细末,以水漂去浮者,取下沉者,滤去水,再漂再晒,反复3次,再为细末,拌白蜜和匀,加热熬至滴水成珠即可,然后装瓶备用,每日2次,每次12-15克,白开水送服。常服用本品对老年性浮肿、肥胖症以及预防癌肿均有稗益。 

驻颜养生

传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年少时体弱多病,夏天因为脾胃弱而饮食不消、食欲不振,冬天则因为肺肾气虚而经常感冒、咳嗽,请了许多大夫也未能根除。直到苏辙过了而立之年,他经常服用茯苓,一年之后沉疴尽除。后来他写下《服茯苓赋并引》一文。

茯苓,又名松腴、不死面,为寄生于松树根下的腐生真菌,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肺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作用。

古代把茯苓列为上品,有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的作用。在魏晋时期,茯苓就被当做养生佳品,王公大臣们常用茯苓与白蜜同服。而清宫中,慈禧长年让御厨为她制作茯苓饼食用,其药用价值最好的当属云南出产的茯苓称为云苓。茯苓因其药用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和功用。如赤茯苓利湿作用强,治疗小便*赤、尿涩痛;茯苓皮其利水作用较好,用于治疗水肿、小便短赤。

菊花

菊花(拉丁学名:Dendranthemamorifolium(Ramat.)Tzvel.)在植物分类学中是菊科、菊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按栽培形式分为多头菊、独本菊、大立菊、悬崖菊、艺菊、案头菊等栽培类型;有按花瓣的外观形态分为园抱、退抱、反抱、乱抱、露心抱、飞午抱等栽培类型。不同类型里的菊花又命名各种各样的品种名称。

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第三,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产量居首。因菊花具有清寒傲雪的品格,才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中国人有重阳节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在古神话传说中菊花还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

经典记载

中国栽培菊花历史已有0多年。

最早的记载见之于《周官》、《埠雅》。《礼记·月令篇》:“季秋之月,鞠有*华”,说明菊花是秋月开花,当时都是野生种,花是*色的。从周朝至春秋战国时代的《诗经》和屈原的《离骚》中都有菊花的记载。《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说明菊花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早就结下不解之缘,在秦朝的首都咸阳,曾出现过菊花展销的盛大市场,可见当时栽培菊花之盛了。

汉朝《神农本草经》记载:“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西京杂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当时帝宫后妃皆称之为“长寿酒”,把它当作滋补药品,相互馈赠。这种习俗一直流行到三国时代。“蜀人多种菊,以苗可入莱,花可入药,园圃悉植之,郊野火采野菊供药肆”。从这些记载看来,中国栽培菊花最初是以食用和药用为目的的。

晋朝陶渊明(-年)爱菊成癖,曾广为为流传。他写过不少咏菊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等名句,至今仍烩炙人口。当时上大夫慕其高风亮节,亦多种菊自赏,并夸赞菊花是“芳熏百草,色艳群英”。

南北朝的陶弘景(-年)将菊花分为“真菊”和“苦薏”两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菊;青紫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菊也。这对菊花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唐朝(-年)菊花的栽培已很普遍,栽培技术也进一步提高,采用嫁接法繁殖菊花;并且出现了紫色和白色的品种。如李商隐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白居易诗:“满园花菊郁金*,中有孤丛色似霜”等就是明证。这时,菊花从中国传到日本,得到日本人民的赞赏。之后他们将菊花与日本若干野菊进行杂交,而形成了日本栽培菊系统。

宋朝栽培菊花更盛,随着培养及选择技术的提高,菊花品种也大量增加,这是从药用而转为园林观赏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的菊谱,对所栽的品种即以花色归类,并对花形也有较详细的记载。刘蒙的《菊谱》(年)是最早记载观赏菊花的一本专著,记有菊花品种26个。范成大菊谱()记载有35个品种,其中的“合蝉”、“红二色”是管瓣出现的最早记载。其后,花色又出现了绿色的“绿芙蓉”和黑色的“墨菊”。在栽培上对菊花的整形摘心、养护管理和利用种子繁殖获得新品种等都有了进一步的经验。《致富广集五记》记载:“临安园子,每至重九,各出奇花比胜,谓之开菊会”。《杭州府志》中记载:“临安有花市,菊花时制为花塔”。可见南宋时的首都临安有了花市、花会。流传至今的菊花会是在南宋时杭州开始的。宋未史铸的《百菊集谱》记载有个菊花品种。

明朝栽菊技术又进一步提高,菊花品种又有所增加,菊谱也多了起来。如*省曾、马伯州、周履臣、高濂、乐休园等人都著,有《菊话》。在*省曾的《菊谱》中记载了个菊花品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年)和王象晋的《群芳谱》(年)对菊花都有较多记载。《群芳谱》对菊花品种作了综合性研究,记有*色92个品种,白色73个品种,紫色32个品种,红色35个品种,粉红22个品种,异品17个品种,共6类、个品种;至少有16种花型。

清朝的菊花专著更多,有陈昊子《花镜》、刘灏《广群芳谱》、许兆熊《东篱中正》、陆延灿《艺菊志》、闽延楷《养菊法》、徐京《艺菊简易》、颜禄《艺菊须知》、计楠《菊说》、陈谋善《艺菊琐言》、吴仪一《徐园秋花谱》等等。《花镜》一书记载当时菊花有*色的54种,白色的32种,红色的41种,紫色27种,共计个品种。计楠的《菊说》载有菊花品种个,其中新培育的品种有多个,并提出了菊花育种的方法。清朝菊花品种日益增多,在乾隆年间还有人向清帝献各色奇菊,乾隆曾召集当时花卉画家邹一注进宫作画,并装订成册。在文人中画菊题诗,也蔚然成风。中国菊花传入欧洲,约在明未清初开始,年荷兰商人从中国引种菊花到欧洲栽培,年荷兰作家白里尼曾有《伟大的东方名花——菊花》一书。18世纪中叶,法国路易·比尔塔又将中国的大花菊花品种带到法国。19世纪英国植物学家福穷(Fortune)曾先后在中国浙江省舟山群岛和日本引入菊种,并进行杂交育种,而形成英国菊花各色类型。不久,又由英国传至美国。从此,这一名花遍植于世界各地。中国的栽培菊花也就成为今天西洋菊花的重要亲本。

民国以来,菊花品种大批失散,已无正式文献可查。解放后,随着园艺事业的发展,菊花也经历了曲折历程而日益发展壮大。菊花的栽培历史,是中国花卉园艺发展的一部分。近年来,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高栽培技术,采用杂交育种、辐射诱变、组织培养等新技术,不仅提高了菊花的生产质量,并使品种数量剧增,据不完全统计已经达个品种以上。大立菊一株可开花0朵以上,案头菊、盆景菊的发展,更提高了菊花的观赏价值。一些省(市)还选菊花为省(市)花,如北京市。相继召开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或成立菊花协会,出版菊花书刊,每年举办菊花展览会,大大普及了菊花知识和交流了艺菊经验,为中国的菊花栽培、应用,开拓了广阔前景。

《中华本草》录

菊花/JúHuā英文名Chrysanthemum,别名节华、日精、女节、女华、女茎、更生、周盈、傅延年、阴成、甘菊、真菊、金精、金蕊、镘头菊、簪头菊、甜菊花、药菊。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别录》:菊花,生雍州川泽及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

陶弘景: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一种青茎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其花正相似,难以甘、苦别之尔。南阳郦县最多,今近道处处有,取种之便得。又有白菊,茎叶都相似,唯花白,五月取,亦主凤眩,能令头不白。

《本草图》来源药材基源:为区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endranthemamorifolium(Ramat.)Tzvel.[ChrysanthemummorifoliumRamat.]

采收和储藏:11月初开花时,待花瓣平展,由*转白而心略带*时,选晴天露水干后或午后分批采收,这时采的花水分少,易干燥,色泽好,品质好。采下鲜花,切忌堆放,需及时干燥或薄摊于通风处。加工方法因各地产的药材品种而不同;阴干,适用于小面积生产,待花大部开放,选晴天,割下花枝,捆成小把,县员通风处,经30-40d,待花干燥,后摘下,略晒;晒干,将鲜菊花薄铺蒸笼内,厚度不超过3朵花,待水沸后,将蒸笼置锅上蒸3-4min,倒至晒具内晒干,不家翻动;烘干,将鲜菊铺于烘筛上,厚度不超过3cm,用60℃炕干。

原形态菊多年生草本,高60-cm。茎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柔毛。叶互生;有短柄;叶片卵形至披针形,长5-15cm,羽状浅裂或半裂,基部楔形,下面被白色短柔毛。头状花序直径2.5-20cm,大小不一,单个或数个集生于茎枝顶端;总苞片多层,外层绿色,条形,边缘膜质,外面被柔毛;舌状花白色、红色、紫色或*色。瘦果不发育。花期9-11。

性状品类鉴别

毫菊:头状花序倒圆锥形或圆筒形,有时稍压扁呈房形,直径1.5-3cm。总苞碟状,总苞片3-4层,卵形椭圆形,草质,*绿色或褐绿色,外被柔毛,边缘膜质,花托半球形,无托片或托毛。舌状花数层,雌性,位于外围,类立色,劲直,上举,纵向折缩,散生金*色腺点;管状花多数,两性,位于中央,为舌状花所限藏,*色,先端5齿裂。瘦果不发育,无冠毛。体轻,质柔润,干时松脆。气清香,味甘、微苦。

滁菊: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2.5cm。舌状花白色,不规则扭曲,内卷,边缘皱缩,有时可见淡褐色腺点;管状花大多陷藏。

贡菊: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2.5cm。舌状花白色或类白色,斜升,部反折,边缘稍内卷而皱缩,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少,外露。

杭菊:碟形或扁球形,直径2.5-4cm,常数个相连成片。舌状药类白色*色,平展或微折叠,彼此粘连,能常无腺点;管状花多数,外露。

以花朵完整不散瓣、色白(*)、香气浓郁、无杂质者为佳。

炮制菊花

拣净叶梗、花柄及泥屑杂质。菊花炭:取拣净的菊花,置锅沟炒至焦褐*色,但须存快,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性味味甘

苦,性微寒。

归经归肺

肝经。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

平肝明目、解毒消肿。主外感风或风温初起:发热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疔疮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

煎汤,10-15g;或入丸、散;或泡茶。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注意:《本草汇言》:气虚胃寒,食少泄泻之病,宜少用之。凡阳虚或头痛而恶寒者均忌用。

中药复方

①治风热头痛:菊花、石膏、卅穹各三钱。为未。每服一钱半,茶调下。《简便单方》

②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桔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三服。《温病条辨》桑菊饮

③冶风眩:甘菊花暴干。作未,以米馈中,蒸作酒服。徐嗣伯·菊花酒

④治热毒风上攻,目赤头旋,眼花面肿:菊花(焙)、排风子(焙)、甘草(炮)各一两。上三味,捣罗为散。夜卧时温水调下三钱匕。《圣济总录》菊花散

⑤治眼目昏暗诸疾: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一斤半捣罗取未)一斤,甘菊花(未)一斤,上二味和匀,取肥地*十五斤,切,捣研,绞取汁八、丸斗许,将前药未拌浸,令匀,暴稍干,入盘中,摊暴三、四日内取干,候得所即止,勿令大燥,入炼蜜二斤,同捣数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日午,熟水下。《圣济总录》夜光丸

⑥治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目赤肿痛,久视昏暗,迎风流泪,伯日羞明,头晕盗汗,潮热足软:枸杞子、甘菊花。熟地*、山萸肉、怀山药、白茯苓、牡丹皮、泽泻。炼蜜为丸。《医级》杞菊地*丸

⑦治肝肾不足,眼目昏暗:甘菊花四两,巴戟(去心)一两,苁蓉(酒浸,去皮,炒,切,焙)二两)枸杞子三两。上为细未,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温酒或盐汤下,空心食前服。《局方》菊睛丸

⑧治病后生翳:白菊花、蝉蜕等分。为散。每用二、三钱,入蜜少许,水煎服。《救急方》

⑨治疗:白菊花四两,甘草四钱。水煎,顿服,渣再煎服。(《外科十法》菊花甘草汤)⑩治膝风:陈艾、菊花。作护膝,久用。《扶寿精方》

历史名家记载药理

《本草衍义补遗》:菊花,能补阴,须味甘者,若山野苦者勿用,大伤胃气。

《纲目》:菊花,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

《本草经疏》:菊花专制凤木,故为去风之要药。苦可泄热,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则兼辛,故亦散结,苦人心、小肠,甘人脾、胃,平辛走肝、胆,兼入沛与大肠。其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风药先人肝,肝开窍于目,风为阳邪,势必走上,血虚则热,热则生风,风火相搏故也。腰痛去来陶陶者,乃血虚气滞之候,苦以泄滞结,甘以益血脉,辛平以散虚热也。其除胸中烦热者,心主血,虚则病烦,阴虚则热收于内,故热在胸中,血益则阴生,阴生则烦止,苦辛能泄热,故烦热并解。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利血气者,即除热,祛风,益血,入心,入脾,入肝之验也。生捣最治疗疮,血线疔尤为要药,疗者风火之毒也。

《药品化》:甘菊,取白色者,其体轻,味微苦,性气和平,至清之品。

《经》曰:治温以清。凡病热退,其气尚温,以此同桑皮理头痛,除余邪。佐*蔑治眼昏,去翳障。助沙参疔肠红,止下血。领石斜、扁豆,明目聪耳,调达四肢。是以肺气虚,须用白甘菊。如*色者,其味苦重,清香气散,主清肺火。凡头风眩晕,鼻塞热壅,肌肤湿痹,四肢游风,肩背疼痛,皆繇肺气热,以此清顺肺金,且清金则肝木有制。又治暴赤眼肿、目痛泪出。是以清肺热须用*甘菊。

《本草新编》:甘菊花,气味轻清,功亦甚缓,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责以近功,惟目痛骤用之,成功甚速,余则俱于缓始能取效也。近人多种菊,而不知滋补之方问有用之者。又取作茶茗之需,以为明目也。然而甘菊不单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阳明之胃火。盖阳明内热,必宜阴寒之药以泻之,如石膏、知母之类,然石育过于大峻,未免大寒以损胃气,不若用甘菊花至一、二两,同元参、麦冬共剂之,既能平胃中之火,而不伤胃之气也。

《本草经百种录》: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但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不甚燥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

《本草便读》:甘菊之用,可一言以蔽之,日疏风而已。然虽系疏风之品,而性味甘寒,与羌、麻等辛燥者不同,故补肝肾药中可相需而用也。

《本草正义》:凡花皆主宣扬疏泄,独菊花则摄纳下降,能平肝火,熄内风,抑木气之横逆。《本经》主风头眩者,以阴虚阳浮,气火升腾,肝凤上扰之眩晕言之,非外来风邪,能令人眩也。肿痛,连上风头眩三字读。肝火直上顶巅,而为眩,为肿,为痛,阳焰直升,其势最暴。凡是头凤作痛,无非内火内风震撼不息,而菊花能治之,非肃降静镇迥异寻常者,殆难有此力量。目如欲脱,乃肝阳内风之尤甚者。世谓头凤痛甚,至于丧明,抑知且有目珠突出,形如雀卵者。泪出亦阴虚于下,肝火上扬,真阴无摄纳之权,而风阳以疏泄为用,则迎风而泪下,此皆肝肾阴亏,而浮阳上亢为虐,惟菊花之清苦泄降,能收摄虚阳而纳归于下,故为目科要药。又治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则血热而络脉不洁,渐以积秽成腐。菊花苦辛宣络,能理血中热毒,则污浊去而痹着之死肌可愈。石顽谓清利血脉,而痹着湿邪,得以开泄,持论甚正。惟此是冲和纯粹之品,以清经隧积淤之浊血,断非旦夕可以速效,弗以无近功,而遽疑《经》言之不可信也。

《别录》谓洽腰痛去来陶陶,盖言其悠久不已之状,是亦肾阴不足,而湿邪痹着为患,故其痛续续不息。菊花滋肾阴而清湿热,是以主之。又治胸中烦热而安肠胃,固无一非情肃泄热之功用也。甄权谓治头目风旋倒地,脑骨疼痛,则肝阳内风头痛,固有直上顶巅,脑骨如裂者,若风旋倒地,则血冲脑经,而失其知觉运动矣。又谓治身上一切游风,令消散,利血脉,则是血热生风之症,苦泄清理,而风自息。大明谓作枕明目,叶亦明目。洁古谓养目血,去翳膜。海藏谓主肝气不足。盖亦养肝阴,滋肝血之意。虽其气味清芬,然终非肝家气药。仲醇谓生捣最治疔疮,血线疗尤为要药。按疔是火毒,非大剂清解不可,外敷诸药如忍冬藤、马齿苋、蒲公英、草河车、芙蓉叶、青菊叶等,不过清热退肿,皆非专主之任,缨所称之血线疔,盖即红丝疔,有一痕红晕,自疮口上窜,直过时膝者。治皆以内服清解为主。但知外治,断不可恃。

宋太宗敕修、道医王怀隐主持编纂的《太平圣惠方》和宋徽宗*和年间(-)官修的《圣济总录》都列有“神仙服食方”。主要的服食药物有:*精、地*、天门冬、杏仁、松子、松叶、茯苓、胡麻、枸杞、白术、鹿角、菊花、菟丝子、仙茅、芍药、灵芝、泽泻等。这些药物,大多有补益肝肾、益气养阴、健脾安神或温阳填精的作用,是迄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衰老药物。虽然仍冠以“神仙服饵”之名,但更多地不是为了成仙,而是着眼于保健延年了。正如《圣济总录》神仙服饵门所说:“神仙服饵草木,必取其柯叶坚固、形质不变,若松柏茯苓之类,其意盖以延年益寿为本。

总之,服食方不可一概而论,在漫长的历史探索中总结出来的一些能够滋补身体、抗衰防老的方药,值得进一步研究。

需要以上道家养生“仙药”请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