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告诉你怎么不得病,保存好千万别丢了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是公立医院吗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210/5218643.html

(此
  5、蚕豆等豆类的形状看起来很像人的肾脏,它们也的确可以帮助维持肾脏功能。

6、芹菜等很多根茎类蔬菜看起来就像人的骨头,而它们确实能强化骨质。人的骨头中含有23%的钠,而这些食物也含有23%的钠。

7、鳄梨是各种梨中长得最像子宫的,能够保护女性的子宫和子宫颈健康。研究表明,女性每星期吃一个鳄梨,就能平衡雌激素、减掉分娩产生的多余体重,防止宫颈癌。奇妙的是,鳄梨从开花到成熟结果的生长期,也恰恰是9个月。

8、无花果就像男人的睾丸一样,无花果充满了籽,而且它们生长时也是成对的。研究表明,无花果可增强男性精子活力,增加精子的数量,并治疗男性的不育症。

9、甘薯看起来像胰腺,事实上,它确实能平衡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数。

10、女性的卵巢仅有橄榄般的大小,但却是肿瘤最易发生的器官,并且肿瘤的种类也最多,有30多种。多吃橄榄有助于卵巢健康,预防各种卵巢肿瘤。

11、橘子、柚子和其他的柑橘类水果,看上去像似女性的乳腺。事实上,它们有助于乳房的健康和淋巴液的进出乳房。橘子的抗氧化剂含量是所有水果中最高的,含多种不同的植物化学成分。食用时,橘络不要扔掉,可缓解乳腺增生的症状。

12、洋葱的纹路看上去像人体细胞。研究表明,它能清除身体所有细胞里的垃圾物质和危害性的游离基。

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爱护环境就是在保护自己,很神奇!最好的补品不在药店、不在商场,而在水果店里。

第二则:

疏通一条线,很多疾病,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在人体的背部有一条经络线,只要疏通它,很多疾病,不知不觉中减轻或消失了,为什么呢?

因为这条经络上,有12个十分重要的灵穴,它们浓缩了人体精气神、五脏六腑的全部信息!

这些年,中国传统的经络穴位养生法大行其道,从简单的“敲胆经”到“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全面保健,真可谓是“几处早莺争暖树,乱花渐欲迷人眼”。

作为中医大夫,我听到最多的提议是:

能不能用最简单的方法,让喜欢中医的人迅速了解经络的精髓,甚至能够立刻用经络来为自己保健养生呢?

这就需要在全身20多条经脉、多个穴位中,寻找最能“浓缩经穴精华”的关键经络和穴位。

我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经络上的十二个穴位,恰巧浓缩了人体精气神、五脏六腑的全部信息!

这条“浓缩精华”的经络,就是人体后背的膀胱经。膀胱经上依次排列的12个穴位,分别代表了人体各个脏腑。真是太奇妙了,一年有十二个月,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岁月印痕。而人体的这十二个要穴,分别体现着五脏六腑的健康状况。

对于有经验的中医来说,点按这十二个穴位之时所遇到的疼痛、结节等异常状况,就“诉说”了你五脏六腑相应部位的疾病。而再进行持续不断地点按,也就是在调理和治疗你的疾病,手指就相当于针灸,“以指代针”就能让很多疾病在不知不觉中减轻或消失。

有人会惊奇地说:真有这么神奇吗?

其实,这就像西医通过一滴血,就能检测出人体的很多重要健康指标一样,中医通过一条经络上的12个穴位,也能检测出身体内部脏腑的大致健康情况。

后背的膀胱经是人体自生的。

怎样自我诊断呢?简单地说,当身体的某个脏器(比如心脏)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在相应的经络、穴位上得到异常反应(比如:疼痛、结节等)。比如,肺部有病,通常会在肺俞穴出现疼痛、结节反应;心脏有病,通常会在心俞穴出现疼痛、结节反应……通过对于五脏穴位的点按,就能够大致对自己的身体五脏疾病有所了解。

同样,通过对五脏穴位的点按,也能够进行养生治病。比如,如果心脏有病,就可以通过不断地按摩心俞穴,来改善心脏的气血功能。持续的按摩,会让心俞穴上的疼痛、结节等异常反应逐渐消失,这也就意味着心脏功能的到恢复。其他脏腑疾病的养生治疗,也是这个道理。五脏六腑,是中医所讲的全部脏腑。提起“肺、心、肝、脾、肾”这五脏大家都不陌生,而提起六腑来说,就可能有人会有点陌生。

其实,“脏”和“腑”相互对应,比如说,有个成语叫做“肝胆相照”,脏有肝,腑就有胆;同样,“脾胃”也是一个联在一起的词语,脏有脾,腑就有胃;同样,脏有肾,腑就有膀胱。有人会说了,肺和大肠、心和小肠有什么联系啊?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的事情做类比:人在大便(属大肠)的时候,通常要憋气(属肺),肺与大肠的关系就很容易记住了;临床上常可见心烦(属心),而出现尿少、尿赤现象(属小肠),心与小肠的关系也容易记住了。

且慢,我们常说的是“五脏六腑”,但是刚才只提到了“五腑”——大肠、小肠、胆、胃、膀胱,还有一个腑没有提到。这个腑就是“三焦”。

又有人会说,脏和腑都是一一对应,有六腑,是不是就应该对应六脏呢?是的,五脏之外的第六脏其实就是和“三焦”相对应的“心包”,指心外的包膜,通常附在“心”所在的条目之中,所以,“五脏”的说法,其实也就算是“六脏”的简称了。“五脏六腑”已经包含了人体的最主要的12个器官。而人体后背的这12个穴位,就是人体全部重要内脏的“缩影”,当然也就包括了调理人体“精气神”的要穴。

这些穴位甚至都不需要你去死记硬背,你只需要知道:后背上这些穴位的上下排列次序,基本相当于人体内脏的排列顺序,而且名称基本相同。比如,肺在人体内脏的最上方,心(心包)在稍下方、肝胆在更下方、脾胃再下,肾、大小肠和膀胱在最下方,那么,相对应的穴位,也大致按照这样的上下顺序排列,瞧,不用记忆就轻松记住这些穴位了吧。

但还是有朋友会说:“我们自己毕竟不是医生,能不能教我们一个更加简便而有效的保健法呢?”

当然可以。那么多的保健方法,其实道理都是相通的,当你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甚至你自己都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保健方法。

既然后背这条脊柱两侧的“健康要道”如此重要,那么,只要点按、推拿、敲打……那么就会起到特别好的保健作用。为什么中医拔罐治疗,通常要在脊背部位拔火罐,其实,就是为了畅通十二个要穴的气血,让健康的气血重新贯通,精气神就能重焕光彩。那么,可不可以换种更加便捷、好学、安全的养生法呢?当然可以,道理你明白了,你就可以自己探索了。

比如,为了加大对十二要穴的点按力度,使得养生治病效果更大,可以将脊柱两边的皮肤(十二经络所在的区域)进行捏提,双手交替捻动向前,一直沿着十二经络线进行捏提。

有人风趣地把这种对经络穴位的连续刺激称之为“地毯式轰炸”,能够有效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五脏六腑的功能。这种养生法,通常在中医学上被称之为“捏脊”。无论是孝顺的子女为年迈的父母亲、年轻的父母为自己的可爱宝宝,还是夫妻之间为亲爱的“另一半”,都可以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养生保健。道理明白了,具体的手法就没有必要那样机械,只要能把经络穴位点按、按摩或推拿得“开”,就可以了。

后背上的膀胱经如何养护?

还会有人“得寸进尺”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健康要道”的养生,自己一个人能不能练习呀?我还是那句话,道理懂了,就要自己悟了。大方向是把后背膀胱经的区域按摩、揉搓、敲打到就可以了,不必拘于哪种具体做法。比如,用一只市场上买的橡胶做成的按摩锤,自己沿着背部膀胱经的位置(请见插图)进行敲打,从上往下敲打和从下往上敲打都可以。在洗澡擦干的时候,可用毛巾重点对背部膀胱经的区域进行用力拉搓,相当于一只手在替你按摩。当然,我自己也悟出了适合自己的养生办法(呵呵,不一定适合你),用手背轻轻拍打(敲打)自己的后脊背,从下往上也行,从上往下也行,怎么舒服怎么来。撞墙也是打开膀胱经很不错的方法,撞墙具体操作方法:

离墙15-20厘米站立,全身自然放松,用背部向后撞击墙壁,待身体弹回后,再撞击,约一秒钟撞一下,并随着撞击的节奏自然呼吸。撞击时,动作要有力但不可过猛,要协调均匀。

碰撞的顺序是:背的上部、下部、腰、左右肩胛、左右侧背部,争取整个背部全部撞到。当撞击上背部时,可以刺激到主治肺部疾病的肺俞穴、主治心脏疾病的心俞穴,能宽胸理气的督俞穴以及理血、宽中、和胃的膈俞穴。当撞击下背部时,可以刺激主治肝脏疾病的肝俞穴和主治胆囊疾病的胆俞穴,还有健脾、和胃、化湿的脾俞穴等等。撞击左右肩胛上的穴位,对治疗头部、面部疾病、颈椎病、肩周炎有特效。撞击背的侧部,能够宽胸理气、治疗肋间疼痛。还可以尽量挺胸,向后撞击颈肩的大椎、风门等穴位,可以治疗颈椎病、颈肩综合症。

背部撞墙法虽然很简单,但在锻炼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做到循序渐进。一开始可以先撞击5-10分钟,渐渐地增加到30分钟左右,撞击到背部已明显发热,这是背部的各个穴位及其所属的肮脏都得到了有效的保养,从而极大地激发了防治疾病的巨大潜能。一般撞击后背几分钟后,就会有打嗝、放屁等情况出现,这是体内脏腑排泄废气的结果。这是背部撞墙法特有的通络顺气的功效,这不是简单地做做背部按摩、推拿能与之相比的。

这种保健方法要注意的是:年纪大的人可以只撞3-5分钟,而对患有严重心脏病、尚未确诊断的脊柱病、内脏下垂、血压过高、晚期肿瘤等症的病人,则不宜用此法锻炼。撞击背部时,有少数人会有头晕、头胀等不适感觉,这是人体经络调整的正常现象,不要担心,我撞好以后就觉的头胀,只要酌情控制撞击的时间及力度,这些症状会渐渐地消失。

第三则:年纪越大越要多喝水!不爱喝水的人易患5种病!!很多事情好像一句多喝热水就解决了,比如:

头疼了,喝热水;

感冒了,喝热水;肚子不舒服,喝热水;……喝热水真的能解决一切问题吗?为什么年纪越大,越要多喝水?喝水是自我调节体温的关键,尤其到了冬天,由于空气干燥,流失的水分比较严重,经常喝水可以防止身体进一步脱水。

来自加拿大的一项研究表示,年纪越大的人,需要喝更多的水来弥补体温调节的变化。

研究人员发现,老人在运动时,身体各方面的新陈代谢比年轻人慢,而且位于下丘脑的“口渴中心”开始变得迟钝,大脑不能及时判断身体是否口渴,因此容易导致机体脱水。

研究人员建议65岁以上的老人,每天应保持1.5升~2升的饮水量,但不宜过多,否则也会引起潜在的疾病。不喝水的人容易患这5种疾病

1

便秘饮水过少会导致便秘,由于大便没有及时排出,它就会吸收肠道里的水分,肠壁因水分过少而干涩,使便秘加重。

便秘的人最好每天喝水2升左右,尽量吞咽动作快一些,让水能够尽快地到达结肠,刺激肠蠕动,同时,也要注意补充些膳食纤维,可以每天喝一杯高纤蔬菜汁加以改善。

2

结石喝水少会导致肾结石。因为肾结石形成之前,有一种叫做肾结晶的物质,是肾结石形成的前体,饮水太少肾脏得不到冲洗,加大肾结石形成的几率。

3

痛风人体内水分不足的话,会导致人体内尿酸增多或排泄减少,尿酸盐沉积在关节、肾脏等部位,形成痛风。

4

血栓如果喝水太少,会导体内的血液浓度增加,血流速度变缓,时间长了容易造成血栓,影响身体的血氧供应。

5

癌症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女性每天喝2杯水比每天喝5杯水患结肠癌几率增加40%。而对于男性来讲,每天喝2杯水比每天喝5杯水的人患膀胱癌、前列腺癌、输尿管癌等癌症的风险高出50%。爱喝水和不爱喝水的人有这5大差别

★加速人体代谢

身体中的代谢物需要通过水分的运输排出体外,多喝水可以有效促进这一活动机能,避免有害物质积聚在身体中,对身体产生危害。

★体重减轻

有一项研究证实,饭前饮用2杯水的受试者,在三个月内比未饮水者多减去2.5公斤的体重,并在一年后仍然能够保持。

如果你容易一不小心就吃很多,不妨在饭前适量的饮水,可减少正餐的食物摄入量,从而控制食欲,避免摄入过多的热量。

★滋养皮肤

经常爱喝水的人,皮肤状态往往比不爱喝水的更好,看起来更水嫩,并且富有弹性。相反,对于不爱喝水的人而言,皮肤会变得很干燥,面部也很容易出现斑点。

★缓解痛经

不少女性在生理期的时候容易出现痛经,主要是经血流通不畅导致的肌肉痉挛。这时候适量的喝开水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舒缓身体的不适。

★提高免疫力

人在感冒的时候,身体内的各种免疫细胞会积极抵抗外来的细菌,导致大部分的白细菌都死亡,而这时候多喝热水,不仅能杀死一部分细菌,还可以加快白细胞的产生,让自己的病快点好起来。这样喝水会毁掉你肾1、口渴再喝水口渴时,我们体内水的丢失量已经达到体重的1%,身体的机能已经开始受到影响。长期如此,代谢残留物会留在体内,威胁肾脏健康,容易诱发尿路感染、肾结石等。建议大家在不渴的情况下,也要适当补水,最好每天分时间段喝水。2、饮料当水喝常年把饮料当水喝,饮料中的糖、磷酸盐会导致人体钙流失,尿液中钙含量随之增多,继而可能形成肾结石,对肾脏微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3、长期喝浓茶过浓的茶对身体不好,不仅伤胃,也不利于肾脏健康。茶富含草酸,经常饮用浓茶会导致高草酸尿,这很容易在泌尿道形成草酸钙结石,从而导致肾结石。喝水的正确之道?喝水要足版《中国国民膳食指南》对日常饮水的推荐量为~0ml。人最好是能够每天保持八杯水的剂量,当然,有不同情况也需要区别对待。

比如便秘、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就需要增加饮水量,但这几类人就不适宜大量补充水分,否则会危及生命:

患高血压的人,喝太多水会迫使血压升高;患心脏疾病的人,喝太多水有可能引起胸闷;肾功能不全的人,会降低血液渗透压,使水肿更严重;肝癌等患者,喝水过多会加重水肿;患严重胃肠道疾病的人,喝水过多会加重腹痛、呕吐、腹胀等不适症状。?喝水要勤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教授马冠生建议,喝水要平均分配在一天内的任何时间,少量多次。这样才能让身体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新陈代谢,更好地吸收水分。?喝水要温太冷或太热的水对身体不好,而温水比较温和,刺激性更少,有助于身体吸收利用。?白开水最好白开水是最好的补水剂,只要多喝开水,就能满足身体的需要,不用再添加额外的糖分、或者其他配料。第四则:让身体年轻的三步曲:通胃经、补脾经、摩关元!

虽然我们都想一直年轻,青春常在,但是衰老之于凡夫是不可避免的。即便如此,延缓衰老、强身健体却是我们日常随手就可以做到的。

下面分享的这三步方法,简单实用,是中医养生保健三部曲,只要您练习,就能得收益!

一、通胃经

衰老是从阳明脉开始的,因为足阳明胃经起始于脸部,在脸部是气血最旺盛的地方。

胃经不通,阳明气血不足,不能濡润,脸上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胃是六腑之首,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脾胃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以通为顺。养胃的方法就是要通,通胃经促进胃和肠的通畅和蠕动的能力。

通胃经方法:在小腿外侧自上而下点揉胃经。自足三里经上巨虚至下巨虚,自上而下依次点按,遇明显刺痛感处,不管是不是穴位,均要停留片刻。

改点按为先点后揉,即用力点下10-15秒后,稍放松揉1分钟,然后再继续沿经脉向下点按,如此反复操作10次后换另外一条腿继续。

二、补脾经

脾管理着人体的运化功能,把肠胃消化吸收的营养(即气血),包括水分(即津液)运送到全身,可以形象地将脾的这一功能比喻为人体气血的传送带。

传送带工作正常了,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才会得到气血的充分滋润。脾对人体的气血有统摄和管理的作用。特别对女性的月经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因此,通畅脾经,可以促进运化,补气益血,还可以清除痰湿,加强对气血的调节和统摄作用,从而调经止带,呵护女性健康。

通脾经方法:在小腿内侧自下往上点揉脾经。自三阴交至阴陵泉,自下而上依次点按,遇明显刺痛感处,不管是不是穴位,均要停留片刻。

改点按为先点后揉,即用力点下10-15秒后,稍放松揉1分钟,然后再继续沿经脉向下点按,如此反复操作10次后换另外一条腿继续。

三、摩关元

脾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又统血,女性属阴以阴血为本,阴血足、任脉通畅,才能月经正常,所以常摩关元实为女性保健根本之法。

常摩关元,有助三阴经气血汇于任脉,有助任脉通畅,而促生殖保健康。

摩关元方法:用掌心摩热关元。两手搓热,在腹部肚脐下三寸摩热关元。

关元是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足三阴即肝脾肾经,肾藏精主生殖,精化血,肝藏血,肝肾合称为先天之本。

第五则:告诉你七个好用的补血方,补血养血!!

凡是以补血养血的药物组合,用以治疗血虚病证的方剂,统称为补血剂。

此类方剂,适用于头晕、眼花,面色?白无泽;唇色淡,爪甲枯瘪;心悸,失眠;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脉细数或细涩,舌质淡红,苔滑少津等证。

本类方,多以熟地、当归、芍药、阿胶等品为主要组成部分,代表方如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等。

一、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当归去芦,酒浸炒(10g)川芎(8g)、白芍(12g)熟干地*酒洒蒸(熟地*已有成品,干地*,即生地*晒干,用12g)各等分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热服,空心食前。若妊娠胎动不安,下血不止者,加艾十叶、阿胶一片,同煎如前法。

或血脏虚冷,崩漏,去血过多,亦加胶、艾煎(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一剂煎三次,早、午、晚空腹时服)。

功用:补血调血。

主治:冲任虚损。月水不调,脐腹疼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时发疼痛。妊娠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

方解:本方是补血调经的主方,它是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篇》中的芎归胶艾汤去阿胶、艾叶、甘草而成。对诸种血虚证,均以本方为基础随证化裁。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若冲脉虚损,则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经期推迟。

再加下焦寒滞,则小腹作痛。若脾虚而不摄血,肾虚而冲任不固,则崩中漏下等证亦可相继发生。

又或肝寒血滞,血行不畅而瘀停,可兼现癥块硬结,少腹、脐周作痛。

本方以当归补血、活血;熟地补血为主;川芎入血分理血中之气;芍药敛阴养血。故全方尽属血分药。但组合得体,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破血,补中有散,散中有收,构成治血要剂。

加减法:

1、若血寒,经期腰腹疼痛,可酌加炮姜、桂枝、吴萸、枳壳、香附、桑寄生、续断温寒,理气,行血,止痛。

2、若妊娠胎漏,可加阿胶、酒炒艾叶、炙甘草变为“芎归胶艾汤”。

3、若血瘀不行,可加丹参、桃仁、红花而逐瘀行血。

4、若血虚而有郁热,可加*芩、丹皮。

5、若气虚而不摄血,可加潞*参、*芪、白术。

总之,本方随证加减,可统治诸种血证。

二、圣愈汤《医宗金鉴》

组成:熟地七钱五分(20g)白芍酒拌,七钱五分(15g)川芎七钱五分(8g)人参七钱五分(一般用潞*参20g)当归酒洗,五钱(15g)*芪五钱,炙(18g)

水煎服。

功用:益气,补血,摄血。

主治:月经先期而至,量多色淡,四肢乏力,体倦神衰之证。此证系气血虚弱,不能摄血所致,故以四物汤补血调血,加参、芪益气摄血。

三、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组成:熟地*二钱(或用干地*15g)川芎一钱(8g)白芍二钱,炒(10g)当归二钱(12g)桃仁(6g)、红花(4g)

水煎,日服三次,一天服完。

功用:养血,活血,逐瘀。

主治:妇女经期超前,量多,色紫质粘稠,或有块状,腹痛腹胀者。

方以四物养血活血,加桃、红并入血分而逐瘀行血。瘀血行则经水得以流通,而腹痛腹胀自消,惟行血逐瘀之剂,攻破力较强,得效即止,不能多服,因为破血逐瘀过服,每有血崩或经量过多之弊。

四、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芪一两(30g)、当归二钱,洒洗(6g)

用法:?咀都作一服,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空心食前(现代用法:一剂煎三次,早、午、晚空腹时服)。

功用:补气生血。

主治:劳倦内伤,气弱血虚,阳浮外越。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以及妇人经行、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方解:本方证是由劳倦内伤,元气不足,影响阴血亦亏,浮阳外越。症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故用补气生血之剂。

由于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方中重用*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裕生血之源;更用当归益血和营,以使阳生阴长,气旺血生。

吴鹤皋“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名医方论》),也就是本方用治本证的理论依据。

至于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者,取其益气养血而退热。疮疡久溃不愈,用本方以补气养血,有利于生肌收口。

本方证所表现的征象,颇近似于白虎汤证之脉洪大,渴思饮,发热,面赤,心烦,但仔细诊察,又与白虎汤证有严格区别。

白虎证脉洪大而实满,大渴而喜冷饮,身大热而大汗出,所谓白虎证之“四大”俱备,是其证候特点。至于当归补血证,脉虽洪大而虚软,口渴而喜温饮,身虽热而温不甚高,无大汗出。

因此,使用本方,对发热辨证必须分清阳明热盛和气弱血虚,阳浮外越的两个方面。若是辨证不明,用方不仅无效,相反有“虚虚”、“实实”之弊。

五、归脾汤《济生方》

组成:白术ー两(30g)茯神去木,一两(30g)*芪去芦,一两(30g)龙眼肉一两(30g)酸枣仁炒,去壳一两(30g)人参半两(15g)木香不见火,半两(15g)甘草炙,二钱半(8g)当归一钱(3g)远志蜜炙,一钱(3g)(当归、远志两味,是从《校注妇人良方》补入)

用法: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现代用法:加生姜6g、红枣3~5枚,水煎服。或按上述调整剂量比例放大,作蜜丸,每丸约重15g,空腹时,每次服一丸,开水送下,日服三次)。

功用:益气补血,健牌养心。

主治:

1、心脾两虚。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不足。心悸怔仲,健忘不眠,盗汗虚热,食少体倦,面色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

2、脾不统血。症见便血,以及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或带下。

方解:本方主治心脾两虚证。

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脾气亏虚,因而体倦、食少、虚热;心血暗耗,心失所养,则见惊悸、怔仲、健忘、不寐、盗汗;面色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均属气血不足之象。

治当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方中以参、芪、术、草、姜、枣甘温补脾益气;当归甘辛温养肝而生心血;茯神、枣仁、龙眼肉甘平养心安神;远志交通心肾而定志宁心;木香理气醒脾,以防益气补血药滋腻滞气,有碍脾胃运化功能。

故本方为养心与益脾并进之方,亦即益气与养血相融之剂。

脾司统血摄血,若脾气虚,统摄无权,则便血;在妇女则血海不固,而崩中漏下,或经期超前,量多色淡;脾虚而不运湿,则湿浊下注而为白带。

本方能益脾气,扶脾阳,养肝血,故有上述病机所见之便血、崩漏、滞下诸证可治。

现代将本方用于神经衰弱、心脏病、贫血、子宫功能性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只要证属心脾两虚,随证加减,均有显效。

归脾汤,始载于宋代严用和《济生方》,用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征忡。

降及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对本方有所发挥,它既载明了原方所治诸证,又增补了治疗脾不统血而妄行之吐血、下血。

明代薛立斋《校注妇人良方》,在原方中又增加了当归、远志两味。从此一直沿用至今。

清代汪讱庵《医方集解》更扩充其适应范围,先后将它用于惊悸、盗汗、食少、妇人经带、肠风崩漏等症。这些都是后世医家通过临证实践而将它逐步完善起来的。

本方与补中益气汤同具补气之功,其不同点表现在:

一是配伍不同,本方是补气补脾与养心安神、交通心肾并用,意在健脾养心,复其统血、生血之职;补中益气汤是补气补脾与升提下陷阳气并用,意在补气升提,复其升清降浊之功。

二是主治不同,本方主治心脾两虚和脾不统血的心悸怔忡、食少体倦和便血、下血等;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胃气虚的发热、体倦、少气懒言以及气虚下陷的下脱、下垂等。

六、炙甘草汤《伤寒论》

组成:甘草四两(12g),炙生姜三两(9g),切、人参二两(6g)生地*一斤(30g)桂枝三两(9g),去皮、阿胶二两(6g)麦门冬半升(10g),去心、麻仁半升(10g)大枣三十枚(5~10枚)

用法: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留下阿胶,其余各药,混合煎煮,取汁倒出,加入清酒10ml。另将阿胶略加开水炖化,分三次入药汁搅匀服。一剂煎服三次,一天服完。)

功用:益气滋阴,补血复脉。

主治:

1、气虚血弱。脉现结或代,心动悸,体羸气短,舌光色淡,少津。

2、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咯痰不多,痰中带有血丝,形瘦气短,虚烦眠差,自汗或盗汗,咽干舌燥,大便难,或虚热时发,脉虚数。

方解:本方在《伤寒论》用治于“脉结代,心动悸”之证。结代脉的临床表现,正如《濒湖脉学》所说:“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

本证是由阳虚不能宣通脉气,阴虚不能荣养心血所致。心烦不眠,舌光少津,亦由阴血不足形成。虚劳干咳,痰中带血,自汗盗汗,咽干舌燥等,皆是阴液不足,肺失润养,内燥伤及肺络,或阴虚生热,内蒸迫汗外泄而致。

故方用炙甘草、人参、大枣益气以补心脾;干地*、麦冬、阿胶、麻仁甘润滋阴,养心补血,润肺生津。

姜、桂、酒皆是性味辛温,具有通阳复脉之功,与益气滋阴药相配,既可温而不燥,亦可使气血流通,脉道通利。共收益气复脉,滋阴补血功效。

气阴两伤之虚劳干咳等证,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气滋阴藉以补肺,但对阴伤肺燥较显著病证,方中姜、桂、酒应考虑减少用量或不用,因为温药毕竟有耗灼阴液之弊,故应慎重使用。

七、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

组成:炙甘草六钱(5g)干地*六钱(20g)生白芍六钱(18g)麦冬五钱(15g),不去心、阿胶三钱(10g)麻仁三钱(10g)

水八盏,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饮服。

剧者,加甘草至一两,地*、白芍各八钱,麦冬七钱,日三,夜一服。

现代用法:日煎三次,早、午、晚空腹时服。阿胶煎服法,与炙甘草汤同。

本方系由炙甘草汤中,减去参、桂、姜、枣、酒,加入芍药而成。

功用:养血,敛阴,生津,润燥。

主治:阳明腑实证,经下法后,实热已除,惟阴液犹亏,出现“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

故取炙甘草汤方义,而减去甘辛温之品,加入养血敛阴之芍药,构成纯阴柔润之剂。

1

2

1

告诉身边的人看看,

传递健康,传递温暖!

愿您及您的家人、朋友们健康长寿!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联系可删!!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温馨提示:此内容转载于网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