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药用植物地黄 [复制链接]

1#
定南交警正严查此类交通违法行为 http://www.dingnanzx.com/dntc/7849.html
物植本章导读

本物种为玄参科植物地*RehmanniaglutinosaLibosch.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地*体高10~30cm,密被灰白色多细胞长柔毛和腺毛。根茎肉质肥厚,鲜时*色,在栽培条件下,直径可达5.5cm,茎紫红色。

叶通常在茎基部集成莲座状,向上则强烈缩小成苞片,或逐渐缩小而在茎上互生;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上面绿色,下面略带紫色或成紫红色,长2~13cm,宽1~6cm,边缘具不规则圆齿或钝锯齿以至牙齿;基部渐狭成柄,叶脉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

花具长0.5~3cm之梗,梗细弱,弯曲而后上升,在茎顶部略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几乎全部单生叶腋而分散在茎上;花萼钟状,萼长1~1.5cm,密被多细胞长柔毛和白色长毛,具10条隆起的脉;萼齿5枚,矩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抑或多少三角形,长0.5~0.6cm,宽0.2~0.3cm,稀前方2枚各又开裂而使萼齿总数达7枚之多;花冠长3~4.5cm;花冠筒状而弯曲,外面紫红色,(另有变种,花为*色,叶面背面为绿色)被多细胞长柔毛;花冠裂片,5枚,先端钝或微凹,内面*紫色,外面紫红色,两面均被多细胞长柔毛,长5~7mm,宽4~10mm;雄蕊4枚;药室矩圆形,长2.5mm,宽1.5mm,基部叉开,而使两药室常排成一直线,子房幼时2室,老时因隔膜撕裂而成一室,无毛;花柱顶部扩大成2枚片状柱头。蒴果卵形至长卵形,长1~1.5cm。花果期4~7月。

图.地*

生境分布

常生于生于海拔50~m的荒山坡、山脚、墙边、路旁等处。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江苏、湖北等省区。中国各地及国外均有栽培。

性状采制

本品呈纺锤形或条状,长8~24cm,直径2~9cm。外皮薄,表面浅红*色,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孔样突起及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

采收: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闷润,切厚片,干燥。

本品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曲,长6~12cm,直径2~6cm。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气微,味微甜。

采收: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闷润,切厚片,干燥。(1)取生地*,照酒炖法(通则)炖至酒吸尽,取出,晾晒至外皮黏液稍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每kg生地*,用*酒30~50kg。(2)取生地*,照蒸法(通则)蒸至黑润,取出,晒至约八成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

图.鲜地*

图.生地*

图.熟地*

功能主治

甘、苦,寒。归心、肝、肾经。具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之效。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甘,寒。归心、肝、肾经。具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效。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

甘,微温。归肝、肾经。具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之效。用于血虚萎*,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声明:本文摘自《中国植物志》、第5版《药用植物学》、版《中国药典》,由中药资源监测与服务平台编校发表。若文章作者或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