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的身体健康其实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基础,一个是运化能力。物质基础是阴,运化是阳,无阴则阳无以化,阴是阳的化生基础。就象汽车,有油才能产生动力。人体就象一个火炉,不断加柴,生命之火才得以不熄。但是如果这个炉子里的通风结构出现问题了,虽然有柴,火也会熄灭。作为养生,中医涉及到调整炉子的通风结构以保持火持和加柴两方面。而我们的太极拳仅仅涉及到调整炉体的通风结构这方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调气行气,行血活血,使身体气血畅通。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从中医思想中吸取营养来指导我们的太极拳练习。这也是为什么历来武术家都懂医的原因,医武不分家嘛。武术本身就是中医的一部分。武术健运,中医进补,穷学文,富学武,真正习武一定离不开药物的支持,我师父当年给我的药方中甚至有虎骨之类的名贵中药材,可见习武的成本其实挺高的。今天我们以一个常见中药方的作用机制与方义分析来讲讲太极拳的运劲与用力,六味地*丸,这个方子大家一定都听说过。他是由地*,山药,吴茱萸,丹皮,泽泻,茯苓六味药组成,其中以熟地*为君药,所以叫六味地*丸。这个方主治肾精不足中的肾阴不足。他用了三补三泻,补益药一般都是很滋腻的,所以补中要有泻,就象往炉子里加柴,用过土灶的都知道在加柴的同时会拿根棒子在底部捣捣,保持通风,不然你上面柴加上去,很容易把火压得熄灭。可见补和疏是同样重要的,一个是物质基础,一个是运化之本。补过头会不流通,火会熄灭,疏过头,柴火都散开了,火势也会变小,这里面要寻求一种平衡,我们练拳也是一样的,刚是保持防线,保持弹性,刚太过则僵,柔是变化,太柔则软,没了弹性,所以练拳讲究发劲时刚中有柔,化劲时柔中有刚。这就是拳术中的平衡。这个方子里的泻不光是与补益药相平衡,另一个原因是肾阴不足会产生肾浊,所以这里的泻还有泻肾浊的意思,为什么肾阴不足会产生肾浊呢?这个就象我们的自来水管,如果水少了,他就会产生铁锈,所以贫血往往会引起血瘀。而如果是阴血不足引起的瘀堵你再用行血活血的办法的话,就会加速阴血的损耗。这时就须用补血的方式来加大血量疏通管道,就象自来水管停水后产生了铁锈,等来水了,冲一会,铁锈自然被清除。许多人练拳时一味的讲究用意不用力,手上一直软绵绵,气力相随,你不用力,那流通的气就少,气少就相当于水管中的水少,小流量对于疏通管道基本没什么意义,所以太极拳的练习其实是用力的,在保持身体不僵硬的情况下尽可能的用出最大力量,来加大经脉中的气流量以疏通经络,我们把这样的用力方式称为运劲,只是初学者往往一用力就僵硬紧张,所以初学者往往是采用放松的方式来练拳,毫不用力。这相当于纯柔的方式,慢慢的我们要在保持住这种柔的感觉下一点点加入力量,这就是在柔中注入刚。直到刚柔相济。有兴趣学习杨氏太极拳中架的可以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