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我是宝,不识是根草,这句话用于形容中草药最合适不过了。中草药的直接来源绝大部分都是农村的草本植物,有经验的老农常常能慧眼识珠认得哪些植物具有毒性,哪些植物是名贵药材。有一种植物长相很普通,开出的花如野草,根如地瓜,不认识的以为就是不值钱的野草了,但在中医眼里是味良药,人称“地黄”。
“地黄”估计很多人都听过,电视广告经常会听到“六味地黄”,中药店的医生常提到“生地”、“熟地”,但是作为普通百姓的我们也仅仅是听过这个名字而已,至于地黄到底是什么植物、有什么作用?“生地”、“熟地”又有什么关系,很多人都不清楚。小编以下为大家介绍。(下面有图详细区分生地黄、鲜地黄、熟地黄)
地黄是属于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整棵植物高不过膝,茎与花常呈紫红色且常长出细短的绒毛很像发霉一样。地黄的根系发达常呈块状,颜色为淡黄色,酷像地瓜,名字也因此而来。地黄是我国传统的中草药,在中医里面使用频率十分高,市场需求量大,因此在很早之前就被我国大部分省市广泛种植。
地黄主要分为三种: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这三种其实都是同一种植物的块根,只是后续加工工艺不一样而已。新鲜出土的就是鲜地黄;鲜地黄经过晾晒蒸发水分、烘焙至七八成干就是生地黄了;再将生地黄用酒泡制,反复蒸晒处理直到颜色发黑,有光泽就成了熟地了。在泡制过程中正常还会添加辅料如陈皮、砂仁等中药材,泡制过程十分讲究,不同的泡制工艺做出来的熟地品质、药效也有差异,可谓是含金量较高的技术活。
鲜地黄(有没跟地瓜很像?)
在中医上使用较多的是生地与熟地,鲜地黄较少使用。鲜地黄、熟地黄、生地黄虽然都是同种植物的产品,但是药用功效与使用方法却大不相同。鲜地黄与生地黄属性都偏寒,而经过泡制后的熟地黄属性偏温,这看起来简单的一温一寒药用功效就相差很大了。这也真正体现出我国中医的博大精深。
生地黄(有没跟萝卜干很像?)
药效功效
生地黄,属性偏寒,味道苦,具有凉血、清热、泻火、生津的功效。因此如果我们是肝火旺、阴虚内热、经常出现口干舌燥类就可以用“生地”来败火。由于“生地”属性偏寒,不可多吃。
熟地黄(有没跟老菜脯很像?)
熟地黄经生地黄泡制而来,原本苦涩、性凉的生地变成味甘、性温的熟地。在中医上熟地具有补肝、益肾、强心的作用,可以用于补血、补精、补气、滋阴等。在平时如果气色差、乏力、出虚汗等我们家庭也常常会吃“四物汤”、“八珍汤”,其实里面就有“熟地”这一味药。很多中医常用“熟地”调理身体,常用于保健、药补方面。
“生地”就如同是救火员,专门是扑灭人体出现的肝火旺盛。“熟地”如同“打气筒”,身体精气神不足了,就可以用熟地加油打气!